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附加题(10分)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3分)

(1)儿幼不能执笔

(2)毕左右

(3)复持儿而泣曰

小题2:用“/”符号为文中划线句断句(2分)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小题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3分)(1)苦于  (2)陈列,摆放 (3)随即,不久,不一会儿

小题2:(2分)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小题3:(2分)到了六岁,母亲才让我拿笔学写字。

小题4:(3分)赞同。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小题1:

题目分析:“苦”是形容词动用,解释为“苦……于”,“旋”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不一会”。

点评:本题有难度,课外古文,学生不熟悉,“苦”“旋”两个字词,学生易望字生义。阅读课外文言文,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要了解一些常见字词的含义和语法现象,这些都在在平时学习古文中以加训练,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小题2:

题目分析:将句子大概的意思先翻译一下,然后根据句子结构,在三层含义之间划分,一层是说铨睁眼看母亲,一层是说母亲泪流满面,一层是铨跟着哭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划分节奏掌握不好,对课外古文尤其如此。文言句子划分节奏,主要还是根据句子的意思或结构来划分,在内容上,几层之间要划分,在结构上,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开,句子成分复杂的,修饰部门与中心语之间划开。

小题3:

题目分析:“龄”,指年龄,“六龄”,即六岁,“书”,是动词,在文中是“写字”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易懂。翻译文言句子,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尤其是与现代字词意思有混淆的,更要注意解释古义,不可望字见义。

小题4:

题目分析:文中是写母亲严于教子,一方面为了学有成长,一方面也是为了磨炼铨的心志,即“苦其心志”。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中母亲教子的目的容易理解。阅读古文,先要在文字上看懂,再根据人物或故事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选择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