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4分)

(1)取而疾(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天下(    )

(3)为文 (    )        (4)无际泰者(    )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小题4: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答案

小题1:(1)跑(2)闻名(3)代他(指陈际泰)(4)比得上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1分)

小题1:题目分析:“走,名,其”的意思较为固定,应分别译为“跑、说出、代词”,“”根据语境亦可推断出来,我们在课内文中学到过“不若”,即不如,“若”字则是比得上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题目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大意,“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大意是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因此,句子停顿应为“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应选B。

点评: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致理解出语句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句内容大意,做出正确的停顿。

小题3:题目分析:结合上文可知,“携至田所”的是“《诗经》” “吟咏”的也是《诗经》。理解这两个关键之处,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题目分析:“用文中原句填空”是本题的审题点。我们要在原文中寻找能回答问题的语句,可见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的是“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的是“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点评:首先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审题的基础上,在文章中从前向后找寻,根据理解把切题的答案提取出来。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四: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材料五: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