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节选)

【乙】在河上,有一人荷竹簏①,牵二犬。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②披犬身,令美人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木雕美人镫而腹藏,腰而尾赘③,跪拜起立,灵变无讹④。又取一木雕男偶,头插雉尾,披羊裘,跨另一犬追之。木雕美人频频回顾,男偶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木雕美人》有删改)

注:①竹簏(lù):竹子编的箱子。②锦鞯:精美的鞍鞯。③赘:垂挂。④无讹:没有差错。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右臂支船(            )

(3)见一人竹簏(         )

(4)木雕美人频频回(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臂挂念珠倚何陋

B.又小锦鞯被犬身手拂之,其印自落

C.镫腹藏鸣之不能通其意

D.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尝贻核舟一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安置已,叱犬疾奔。

小题4: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苏轼和木雕美人肖像的句子,并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共同作用。(4分)

描写苏轼的句子:                     ;木雕美人肖像的句子:                                                                                                   

作用:                                               

答案

小题1: (1) 戴着高高的帽子 (2)诎同屈,弯曲  (3)背、背着   (4)看 

小题2:B

小题3:(1)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不必像教参那样详细)

(2)布置(放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的奔跑。

小题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逼真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雕刻技艺的精湛,高度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小题1:题目分析:峨冠是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诎是通假字。通“屈”弯曲。荷是背着,可联系妇姑荷箪食。顾有看的意思,可联系顾野有麦场。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小题2:题目分析: A.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是代词, 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又以小锦鞯被犬身的“以”是用, 手拂之的“以”也是用。C.镫而腹藏表示顺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表示转接。D.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的“余”是多的意思,尝贻余核舟一的“余”是我的意思。

点评:近年来,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小题3:题目分析: (1) 其是他们的,比是靠近。(2)已是“在……之后”的意思,叱是大声呵斥,疾是快的意思。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4:题目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是“找描写苏轼和木雕美人肖像的句子”描写苏轼的是“中峨冠而多髯者”。 描写木雕美人的是:“(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这些都形象刻画了人物形象,表明木雕艺术的雕刻技艺的精湛高超。

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