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率领全军)由斜谷出,以流马(传说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运,据武功五丈原(地名),与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渭水边)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安居乐业),军无(这里是侵扰的意思)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巡察)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增加)尺寸(微博的利益)。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亮每粮不继(       )

(2)是以分兵屯田(       )

(3)相百余日(       )

(4)仰于官(       )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为久驻基臣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敛时服先帝不臣卑鄙(《出师表》)

C.耕杂于渭滨居民之间不以木为之(《活板》)

D.亮疾病,卒军箕畚运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及卒,如其所言。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小题4:文章中诸葛亮的品质与行为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答案

小题1:担心 因此 对峙 全,都

小题2:A

小题3: 等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像他说的一样。

小题4:诸葛亮,机智聪明。士兵战时打仗,闲时屯田,连司马懿也称赞其“奇才”。提倡薄葬,为官清廉,主动如实申报财产。这对于今天的官员尤其具有教育意义。

小题1:

题目分析:注意古文字义的变化,“患”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担忧”,“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以”是“因”,“是”为“此”。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的意思不是太难懂,学生可根据语境推断字词含义。古文中大多是单字词,每个字词都有具体的含义,甚至有多个意思,解释字词里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小题2:

题目分析:A项中“之”都是助词“的”,B项中“以”一这“按照”一为“因为”,C项中“者”一指“人”一指“原因”,D项中“于”一为“在”一为“到”。

点评:本题有难度,个别句子不太好理解。古文字词一词多义是很多的,变化比较复杂,要掌握一词多义,必须在学习里仔细了解字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归纳特点,加强记忆。

小题3:

题目分析:第一句,“及”,到;“卒”,死;“如”,按照。第二句,“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扬名显达,“乱世”,战乱之世,“诸侯”,天下各方(诸侯国家)。第三句,“所以”,用……来,“动心”,惊动内心;“忍性”,忍,通“韧”,使性格坚强;“曾”,通“增”;“益,增加;“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意思较为明白,比较容易翻译。翻译文言句子,先把字词解释好,然后连贯成句,最后再调整,便句子通顺。

小题4:

题目分析:要根据本段文字来评价人物,本段是主要是写诸葛亮“善治”“清廉”,士兵战时打仗,闲时屯田,为“治”,提倡薄葬,为“廉”,可联系执政为民、 * * 、勤俭节约等当前主流问题谈感想。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首先要从文章中读出诸葛亮的精神品质,然后才能联系现实问题,而联系现实又要求与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有关联,以古论今。学习古文,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文化方面的学习,道德思想方面的培养,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思考,受之启迪。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