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相而吓我邪?”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惠子梁        (         )    ②于是惠子(         )

③搜于中三日三夜(         )    ④非梧桐不(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名为鹓鶵

A.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B.其间千二百里

C.竭其庐之入

D.其真无马耶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是 鸱 得 腐 鼠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相而吓我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①做宰相 ②害怕 ③国都 ④栖息、停息      (2)C   (2分)

小题2:于 是/ 鸱/ 得 腐 鼠  (2分)

小题3: (1)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2分)    (2)略  (2分)

小题4:启迪: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2分)

小题1:题目分析:(1)①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不能理解为“互相;②恐:在这里是“害怕”的意思,不能与“恐不能成功”中的“恐(疑虑)”意思相混;③国:在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国家”; ④止:在这里是“栖息、停息”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停止”。(2)例句:“其名为鹓鶵”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A项中的“其”是“助词,无义,不译”;B项中的“其”是“这”的意思;C项中的“其”是“他(他们)的”的意思;D项中的“其”是“难道,表反问语气”的意思。所以这道题选C项。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题目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3:题目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今(现在)”、“子(你)”、“以(用)”、“之(的)”、“相(相位)”、“邪(吗)”;(2)句中的关键词有“以(因为)“、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若(如)”。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题目分析:惠子相梁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受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这则故事告诫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读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而真善美永远是从容坦荡、无惧无畏的。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浅显易懂。阅读文章生发感想,先要读文章,找到适合的感想点,或对人物形象(品质)或对事件的影响或联想类似的生活现象进行议论,不管怎么议论,都要与文章中的某一点内容有联系,不能凭空发议论,所说与所读脱节。

填空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