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重庆綦江彩虹大桥垮塌前,一个小学生写了一篇题目叫“彩虹桥要垮”的作文,文中写道:“桥上有的铁棒有裂缝,我看见了好几条。我觉得太危险了,仿佛马上就会落下去,眼前像地震发生一样,我飞快地跑下了大桥……”可是,作文尚未拿到老师那里去批阅,其母亲就毫不犹豫地将标题改掉,并将上述文字删去,郑重地告诉孩子:“彩虹桥是美丽綦城的标志之一,多用优美的词句去描绘它……”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略
写作参考: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能否在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构思作文,是这篇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
这则材料讲述的是母亲和孩子对同一事物存在截然不同认识的事。就孩子眼中真实的“恐怖”和妈妈眼中理想的“美丽”的巨大反差,就事论事而谈“应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这一构思文章的“角度”当然是“符合题意”的。(如果文章大谈“桥梁建设的质量问题”,就“偏离题意”了。)
如果我们再对材料进行一番思考,推究一下造成那位母亲的认识发生偏差的原因,我们又会拓宽思路——我们会从上述材料中发掘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形象工程”的问题。由此而选择“批评文过饰非、自欺欺人”作为构思文章的角度,这也是“符合题意”的 。(如果文章专门批判“形象工程”,也是“偏离题意”的。)
如果我们还能抓住材料背景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上述材料作进一步发掘,我们会发现上述材料还折射出教育观等重大问题。我们不能断然否认那位母亲的初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更“阳光”一些,更不能断定那位母亲存在“文过饰非”的故意,但是我们可以肯定,面对怎样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阳光下的丑陋”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这位母亲是迷茫的,她采用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对万事万物的总的看法)?又怎样指导孩子正确认识具体的客观事物?如果能围绕如何解决这一教育难题构思作文,可能会更加“切合题意”。(泛泛而谈教育问题,不能算是“符合题意”。)
因为有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就上述材料构思作文,切入角度和文章立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无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写作时一定要警惕。至于文体,面对这样的材料和写作要求,还是选择写议论文为妥。如果选择记叙文,试图形象地反映出类似的社会现象,则很容易落入“套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