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11分)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小题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4分)

(1)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2)日月广明之                        (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博览群籍凡三往,

B.《易》为宗虽不能察,必

C.忽眠中皆朝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事实是欲界仙都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诵《易经》。小题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①A ②B(4分)

小题2:D(3分)

小题3:C(2分)

小题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读懂全文,了解大意,根据句意,从提供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释义。

小题2:

题目分析:先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字词的含义,然后比较选择。A句两个“乃”一为“于是”一为“才”,B句两个“以”一为“把”一为“根据”,C句两个“于”一为“在”一为“向”,D句两个“之”皆为“的”,故选D。而A句中“于”一为“在”一为“比”,D句中“以”一为“所以”一为“因为”。

小题3:

题目分析:AB两句翻译对“坐”是望文生义,“坐”在句中通“座”,指的是在座的人;D句中说“胡话”是错误的,故C对。

小题4:

题目分析:从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中概括即可,一是平时的广泛阅读,一是对《易经》痴迷之极。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湖雨夜

苏轼咏西湖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早已脍炙人口。古人所作西湖游记,写雨者亦殊多,然大半为雨朝;雨夕,鲜有写其雨夜者。一九五六年,我于西湖作三日游。一日下午突布云幔,满城皆暗,未几,雨脚东来,若轻纱,若薄雾,罩西子于帘幕之中。但见南北高峰,憧憧浮动;白苏二堤,隐漾若无。少顷雨急,则孤山、湖心亭一带,草痕树影全模糊了。斯时方觉西湖雨景之美,全在清濛淡雅之间。若以拟人法喻之,西湖恰似十七八岁女儿家于幕后含颦,大可人也。

此次来杭,正值中雨,蛰伏旅馆中半日,颇感局促。入夜,杭城友人L君邀约夜游,遂擎一雨伞出。时雨阵方敛,转为潇潇,步行至湖滨公园。觅一石凳坐憩。面对雨夜西湖,默不作声,惟闻雨滴击伞,噗噗作响。

西湖雨夜,别有一番雅致。湖山楼阁,仿佛被天公泼墨染却,一派漆黑,更不能辨其轮廓。然沿湖半圈灯火,交烁明灭,望似星城。比我往年所写诗句“夜雨秋灯青似萤”,更为壮观了。

又过片刻,雨声渐息,周匝天地,绝不似有人迹者。我不免笑问L君:“你不觉得太清静了吗”

L君默默良久,方才答道:“此时无声胜有声。”

好一个“无声胜有声”!灵机一动,我很快凑成四句:“无声有声,夜雨秋灯。心随何往,数点青萤。”自以为有些哲理意味,当然不敢说是得了禅机。

文中之所以欣赏“西湖雨夜”之景的美在于()。

A.幽静寂寥,顿悟禅机

B.空阔旷远,引人遐思

C.娴静幽雅,令人沉醉

D.幽寂恬静,物我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