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1-14题。(10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岂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矣  (                )

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文: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      ”要求。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小题3: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答案

小题1:①扩充      ②只,仅仅      ③平民       ④明白

小题2:①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 ②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小题3:易地     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小题4:安陵君:软弱可欺 秦王:色厉内荏    唐雎:智勇双全

小题1:

题目分析:1题考察常用实词的用法,答案应该为扩充,2题考察通假字的用法 “直”通“只”,“仅仅”的意思,3题考察文言文特殊词语的用法,“布衣”为“平民”,4题考察文言实词“谕”为“明白”之意。

小题2:

题目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错意”,意思是不打他的注意,第二句翻译时注意“谢”字古今不同,意思应该是“道歉”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的“谢谢”

小题3:

题目分析: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三个空应该填为“易地、天子之怒、挺剑而起”

小题4:

题目分析:根据文章内容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可以看出安陵君软弱可欺,秦王的情绪由不悦到怫然怒再到色挠,长跪而谢是根据安陵君和唐雎的态度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色厉内荏的,而唐雎无论是语言好是行为,都足以反映他的智勇双全。

填空题
综合题

(8分)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2分)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材料一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2)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材料二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只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

材料三  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

(3)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风气?(2分)

(4)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