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这个作文题,就是考学生的“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等各个方面),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有所历练,才能把话说好。

同学们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变成半命题作文,然后再补充完整,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比如“透过举手投足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作文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放大”细节,把它们组织的文章中来。

这道作文题也让我想起了濮存昕的公益广告词:

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上那些不文明现象,或许不能药到病除……

但是,一条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

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

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

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

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

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

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

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

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所以我发现,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好象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

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我相信你,相信屏幕前的你,更多地来发现,来释放自己文明的热情……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1—6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黑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如外人(                )         ⑵便还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