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 * *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2分)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1分);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 * * 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分)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人中 * * 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3分)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 * * 文明发展的角度。(3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 * * 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 * * 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4分)
题目分析:(1) 根据材料一“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 * *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促进汉化。
不同点:材料一中“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改革中蕴含着危机;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 * * 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最后一句话表明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人中 * * 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 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由“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材料二站在中 * * 文明发展的角度。转变原因:根据材料的出处“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可知与中华民国的国情相关,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 * * 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 * * 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