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男,7岁,2岁时因头痛而就诊,MRI示脑积水、颅内(小脑蚓部及蝶鞍)见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为髓母细胞瘤。未行手术治疗,多年来一直行放、化疗治疗,最后一次化疗1个月前结束。因腹胀、恶心、呕吐1周而就诊,CT示:双侧侧脑室充满肿瘤病灶,PET/CT全身显像如图。正确的描述是()。

A.肿瘤复发并沿双侧侧脑室弥漫性浸润

B.肿瘤同时向双侧丘脑及豆状核浸润、侵犯;蝶鞍内块状高代谢病灶,考虑为转移灶

C.脑干及颈段、胸段、上腰段脊髓内见长条状高代谢病灶,考虑为肿瘤向脑干及大部分脊髓播散、种植转移

D.正常情况下脊髓内无明显放射性浓聚,当出现椎管内肿瘤转移则可表现为18F-FDG明显浓聚,呈“辫子征”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D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8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监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据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洋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