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甲公司承建某市道路改建工程,其中有一座居民区过街天桥,主梁为三跨单箱双室钢箱梁,梁高850mm,跨径为16.3m+17.5m+16.5m;主梁和梯步设有圆墩柱支撑,墩柱为杯口基础;基础下设300mm钻孔灌注桩,深18.0m,分别设在主干道的绿化隔离带内;钢箱梁分为三段预制,现场拼装焊接。施工过程发生如下事件:事件1:为避免泥浆污染和地下潜水干扰,项目部将机械成孔施工改为人工挖孔施工,同时将灌注桩径扩大为500mm,深度减至16.0m。事件2:吊运钢梁正值高考期间,为满足施工工期要求,深夜吊运安装钢箱梁遭到附近居民投诉,被城管部门停工5d。【问题】1.本工程开工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2.给出事件1项目部变更桩基施工方案应注意的事项。3.分析事件2中遭到居民投诉原因。4.被城管部门停工5d,项目部可否提出索赔。

答案

参考答案:

1.开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范围内埋地管线的准确位置和使用状况。(2)确定运输路线和现场吊装方案。(3)编制施工方案报有关部门审批。(4)办理临时占用公共设施手续。

2.项目部变更施工方案应注意如下事项:(1)取得变更设计:混凝土灌注桩长度由18.0m改为15.0m,应由原设计单位进行重新计算和验算,并给出变更设计。(2)桩基施工变更属于施工方案的重要变动,应按有关规定重新编制施工方案,并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报批后执行。(3)人工挖孔桩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按照有关规定编写专项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后到质量安全主管部门备案。

3.遭居民投诉可能原因:施工噪声和灯光扰民;且正值高考期间,应按照有关规定停止夜间施工。

4.不能。因夜间施工遭附近居民投诉属于承包方自己的原因,不能提出索赔。施工项目部在施工安排时应考虑这些因素,调整施工部署。

解析:本案例第1问主要考查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要求。市政公用工程城区施工特点:多专业工程交错、综合施工,旧工程拆迁、新工程同时建设,与城市交通、市民生活相互干扰,工期短或有行政指令,施工用地紧张、用地狭小,施工流动性大;环保文明施工要求高等。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要求有:(1)项目部进场后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调研和详勘。现场地下管线复杂时,必须在勘探资料基础上进行调研和坑探,并走访临近单位和居委会,进行沟通。(2)在调研和详勘基础上,针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措施。(3)在质量影响分析和质量风险评估基础上,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专项方案。(4)现场搭建围挡、临时设施等。(5)现场测量放线。本案例第2问主要考查设计变更和施工方案变更的规定。施工方案变动要经过企业主管部门批准,重大变动要经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且履行必要签章手续。涉及设计变更,必须由设计单位出变更设计。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工程,应按照监理规程变更设计:承包方根据施工合同,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变更申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后报建设方,并将审查结果通知承包方。监理工程师向承包方下达变更令。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应经专家论证修改补充后,由项目部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签章,并到属地工程建设安全质量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本案例第3问主要考查施工污染防治和文明施工的内容。防治噪声污染的施工措施:(1)施工现场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制定降噪措施,并应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值进行监测和记录。(2)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应布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3)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22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并协同当地居委会公告附近居民。(4)夜间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5)对产生噪声和振动的施工机具的使用,应当采取消声、吸声、隔声等有效控制和降低噪声的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得使用空压机等噪声大的机具设备,如必须使用,需采用隔声棚降噪。防治施工照明污染的措施:(1)夜间施工严格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规定设置现场施工照明装置。(2)对施工照明器具的种类、灯光亮度应严格控制,特别是在城市市区、居民居住区内,减少施工照明对城市居民影响。本案例第4问主要考查工程索赔内容。承包商应熟知高考期间施工规定,提前采取措施,调整施工安排,尽早避免夜间施工。工程索赔是在工程合同履行中,合同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出现了应当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但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对方承担责任,因而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的行为。该工程处于城镇居民区,具有与市民近距离相处的特殊性,因而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安排好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措施,把对社会、环境的干扰和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在空气处于严重污染时或高考等考试期间,应停止施工。发生停工或民扰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应自负其责,不得向建设方提出补偿要求。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

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

①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为5.6册。20年只增加了不到1/2本。包括中小学教材在内,农村人均图书消费在20元左右,城市大概是其2倍。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城市所占的比重达到90%。与此相对,农村图书市场持续萎缩。据统计,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2009年为82∶18。

②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图书营销渠道也不健全,县以下的书店大都不卖书了,农民为了买一本书跑上几十里路很常见。

③据调查,对于目前的图书价格,有51%的读者认为“比较贵”,仅有31.8%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合适。因此,有人认为,书价太高是阻碍我国人均购书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不这么看。这30年我们的收入增长了50倍,但图书价格只上涨了20倍至30倍。1980年我们看一场电影是0.15元,现在一般是50元,上涨了300多倍。和国外图书相比,我们的书价只有人家同类图书的1/3或1/5。偏低的书价自然难以激励人们写书著述。原创的优秀图书太少了。

④计划经济时代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的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读者。有人建议,国家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此外,政府、媒体、家庭、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阅读,提高人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观念改变了,图书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小题1:从第一段看,我国的“阅读尴尬”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小题2:试概述关于书价的反方观点及其理由。(5分)

                                                 

                                                  

                                                     

小题3:依据本文,为增加农村的图书消费,你有什么合理建议?(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