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梁启超《戊戌 * * 记》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的中国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倡导“文明开化”。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3)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