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这段话节选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领奖演讲,请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议论文;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略
题目分析:(1)材料解说:
材料主体内容是莫言对小学同学事件回忆,莫言通过回忆表达了对那位同学的歉疚之情,莫言对这件事的感悟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2)立意参考:
①从莫言通过回忆表达了对同学的歉疚之情,可以提炼出“人要勇于反思自己不足”;
②从“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可以从“理解、宽容”角度立意;
③从“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可以从“宽容、真诚”角度立意;
④从材料整体上看,那位同学因为被许多同学揭发因而得到警告处分,但是那位同学情感是真诚、真实的。对莫言和“许多同学”对真实、真诚的进行打击的这种行为,莫言认为是不恰当的。这样可以从“理解、宽容”角度立意。
点评: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