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12分)

良乃入,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 * * 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的“于”与“长于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苛政猛于虎也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刘邦听取了鲰生的建议,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入关,因而招致祸端。

B.早在秦朝时,张良就对项伯有活命之恩,因而事情紧急之时项伯能提前告知他实情。

C.刘邦处理事情全凭属下做主,为避祸端,自降身份,向项羽谢罪,实属无能之辈。

D.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张良,有恩图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善良的,但为臣不忠,应该批判。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告沛公 具:                  ②秦地可尽也 王:           

项伯   要:                  ④臣之  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分)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具:详细地;王,称王;要:通“邀”,邀请;活:使……活下去

小题4:你替我请他进来,(让)我能够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得分点:为、兄、事、省略句式)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得分点:所以、备、非常、判断句式)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于”的意义及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长于臣”中的“于”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A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于”是在的意思,B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中“于”是对的意思,C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于”是给的意思,D句“苛政猛于虎也”中“于”是比,胜过的意思。因此答案是D。

小题2:

题目分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C选项“刘邦处理事情全凭属下做主,为避祸端,自降身份,向项羽谢罪,实属无能之辈。”首先“刘邦处理事情全凭属下做主,”“实属无能之辈”太过于绝对。其次此句与原文不符。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

小题3:

题目分析:“具告沛公”中“具”意思是详细地;“秦地可尽王也”中“王”是称王的意思;“要项伯”中“要”是通假字,通“邀”,邀请;“臣活之”中“活”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为、兄、事、所以、备、非常”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特别是“所以”与“非常”, 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你替我请他进来,(让)我能够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