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加点词。(4分)

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域民不封疆之界         

而去之                       ④而攻之                                                   

小题2: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三里城    

A.多助之至

B.天下顺之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环而攻之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2分)(用原文回答)

答案

小题1:①这 ②凭借,靠 ③放弃 ④包围   每个1分

小题2:C 

小题3:示例:所以君主(得道者)要么不战(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分,每个分句1分,译错一处不得分。

小题4: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分,每句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以”的用法。

小题2:

题目分析:C中“之”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A中为动词,到;B、D为代词。

小题3:

题目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此处注意“君子”等词的理解。

小题4:

题目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