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秀:网络用语,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为“展示,炫耀”之意。(百度百科)
今年,江苏、浙江的电视台,不约而同推出了明星跳水真人秀的节目,邀请各界明星进行训练和跳水展示,定期播出。
《道德经》:“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即,做人要韬光养晦,隐藏锋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
韬者,战略也。
战略乃战术实施的向导,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自先秦以来,隐忍克制,韬光养晦成了许多政治家向成功进发的纽带,他们在权势不如别人时,身处逆境时,可以退为进,隐藏锋芒,积蓄力量。在遇事不公,怀才不遇时,可以长放眼量,忍受屈辱,磨练意志,伺候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不明则已,一鸣惊人,谋定后动,一举成功。
孔圣人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语话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残灯照孤影,苦竹孤郁终。”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一副坚毅的脸庞,当司马迁面对那铁铮铮的大汉律条,那至高无上的天子皇权,面对他的是两条路:悲壮的死,苟且的活。铁血钢筋筑成的男儿,怎能苟且的活,可他想到了父亲的临终遗言:一定要着成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记。于是他选择活下去,为的不是君主看不起的命,为的是那理想,那信念。苟且的活不再是苟且而是身处逆境中的英雄,决定韬光养晦的战略。他终于成了诗人笔下“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的司马迁。丹青妙笔着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实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辉煌的篇章。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隐藏野心,操遂不疑玄德。刘备以一个织席败屡之徒最终成为蜀国的开国君主。实乃磨难重重,刘备终成功,他最重要的策略便是韬光养晦。俗话说:“刘备以哭得天下。”刘备曾说:“操以急,吾以缓;操以谲,吾以仁;操以刑,吾以德。”刘备的进取一生,仁义,“三让徐州”式的谦逊,对于张松的谋划在先,忍发有时。都可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忍之道可使人立国,其为用亦大矣。刘备的忍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的智谋,是圆融无害,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是他的这种智慧成就了蜀国,成就了“三国,三足鼎立”。成就那令后世人感叹的历史。
锋芒,彰显也。
浩浩历史长河,多少英雄,挥刀指戟,征战沙场。实乃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然而锋芒过于毕露,有时可能身陷囹圄,甚至命丧黄泉。
杨修,为人侍才放旷,过于锋芒毕露,不知操乃多疑之人,怎容得下才能强于他的人存在。当杨修解读出一合酥的含义时,他的命运便向悲哀走去,死亡之门便即打开。杨修的桀骜不驯,侍才放旷,使他像流星般划破孤寂的夜空,只是以孱弱之躯给天空点点星光,使人眼前一亮。如若他能韬光养晦,便会像明明皓月,灼灼红日,日日东升西落,夜夜以及稳定的形状固定于苍穹之一隅。而现在留下的只是一声声的悲叹。
拔山盖世气自雄,沉舟破釜摧坚兵。鸿门宴上谈笑若;乌江亭边强从容。恶将秦宫付大火,乐在彭城锦衣行,拥就虞姬折梧桐,垓下谁来助鲁公?总结项羽富有传奇色彩而又悲壮的一生,皆因其过于锋芒毕露,桀骜不驯,不谏人言。项羽少时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术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对抗万人的本领。”见始皇出游,感叹:“彼可取而代也。”长大后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抗鼎,气力过人,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后挥戈天下,定都彭城,在垓下与汉军决战失利,他告别虞姬,跨上骓马,率众渡睢水达到东城,面对数千汉军追兵,他仍无惧色。可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将头颅赠予马童。美人悲伤,英雄泣泪,霸王别姬,幽恨断肠。项羽勇力罕有,智力不及,霸主在握,金瓯失手,至今能听到悲壮的挽歌。
当你的楞角磨平,收起你的彰显,韬光养晦是你闪耀光辉的永久战略。
题目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没有规定话题或中心,所谓“明确文体”,暗含的要求应该文体特征要鲜明,即写什么就要象什么,避免在文体上“四不像”的文章。
再看材料,要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材料实际上是两个,一个是鼓励人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才能,一个则提倡收敛锋芒。这两个材料的观点正好相对,我们在作文立意时首先应考虑文章的中心能涵盖两面,在涵盖两面不好写的情况下或是其中某一面更容易发挥水平的情况下才考虑只就其中一面立意。
能涵盖两面的立意是什么呢?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了。一个讲“秀”,一个讲“藏”,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能不能将两者统一在某一个观点中?这就要看个人的思想水平了。“秀”与“藏”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的一面好说,统一的一面又该怎么说呢?要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