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在上插花课程期间,老师给我讲了以下内容:

“插花作品中,你经常可以看到一枝曲折或破损的花枝。破损花枝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状态,插画师用其‘不完美’努力引导人们看到它的‘完美’。通过欣赏插花作品,希望唤醒你对自己的欣赏——你的‘破损花枝’是你的独特与美的展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残缺是另一种美

也许,我们习惯了,我们习惯了我们的健康,习惯了对他们的漠视,是残运会,让我们关注他们,让我们脱去冷漠的外衣,让我们领略来自残缺的美和它震撼人心的力量。

几丝和风扯得世界的草芽纷纷而至,于是大片大片的绿铺满了山坡,铺满了空闲的平地,各种各样的花也纷纷揭开了盖头,羞涩得露出了脸;鸟儿的鸣叫亦如一串串风铃在耳边摇曳,叮叮当当,响彻了整个大地。可是,盲人,他不能用眼睛去感受满地的绿芽,上天关上了他们的眼睛,却打开了他们美好的心灵,让他们用心去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律动。聋哑人,他们不能听见鸟儿清脆的歌声,他们生活在无声无音的世界里,但他们却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残疾人,也许老天对他们有些不公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比常人付出了十倍、一百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来完成常人轻易就可以完成的事,就是这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之窗并没有关闭,而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奇迹。

翻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忆起小学时期的点点滴滴,凉丝丝的风肆意地在地上走着,掀起一些地上的树枝叶片,同学们的笑脸绽放在暖洋洋的阳光里,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里,一位男生颤抖地缩着身体,时不时地喃喃自语,周围的同学都避而远之,都用一种嫌恶的眼光看着他,当时,我觉得好奇怪,正准备上去问个明白,一位“善良”的同学就把我拦了下来,小声地说:“别过去!他是个智障!会打人的!”我沉默了,最终径直向他走去,他瞟了我一眼,慌忙地站了起来,口中不停地说道:“别打我!别打我!别打我!”我说:“别怕,我是来和你一起玩的!”“和我一起玩?”他重复了一遍我的话。“对啊,一起玩。”“打死你,你这个坏蛋!”突如其来的话吓了我一跳,周围的同学用可笑的眼光看着我,我仍不放弃,继续和他交谈,经过努力,他勉强接受我了。以后,在学习方面我也会帮助他,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也有许多掩藏在深处的优点和美好的品质。

 没有完整的身躯,不一定是一种遗憾,没有美好的心灵,才是一种遗憾,残疾人就像是折了翅膀的天使,身体的残缺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残缺的身体同样能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题目分析:这则材料中谈及的插花作品中的一枝曲折或破损的花枝。可以想象为某个人的缺点、错误。或者他曾经的不好经历,坏的念头等等。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立意“人生应该正视缺点”。当然也可以将曲折或破损的花枝想象为残缺的一种美。从这个角度可以立意“残缺才是真正的美”我们可以写一些身残志坚的故事。罪犯改过的故事等。但是要突出与以前的污点做对比,以突出现在的魅力和美。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经袁同礼考证,胡适共获得博士学位36个。)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胡适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胡适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三年。

胡适的成果极大地超越了以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为代表的题咏、评点派红学,也超越了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根据材料,指出胡适的思想主张、学术方法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