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马云、张朝阳、牛根生,甚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也都是信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一生只做一件事

纵观五千年豪杰,横看八千里英雄,他们何以立?何以成?是勇敢?是聪明?是能力?是手段?是策略?是心计?总之,千人千词,莫衷一是.那么,究竟有什么内在地规律可寻呢?我想那就是“选定目标”所谓选定:就是指一生只选一把椅,一生只选一件事,一生选准一个目标。以上之述只解释了选定两字中的“选”字,那如何来解释“定”呢?所谓“定”: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几十年风雨如一日,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长江因选定向东而波澜壮阔;青松因选定向上而伟岸挺拔;珠峰因选定卓越而傲视群山;流星因选定精彩而亮彻长空,圣贤因选定目标而成功卓越!

总之,没有选定,人生就没有主题;没有选定,人生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选定,人生就是一盘散沙;没有选定,人生就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选定,人生只会流入肤浅和庸俗!只有选定,泰山才会为之让路;只有选定,险峰也会为之低头;只有选定,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定,生命才会乘风破浪,一路凯歌!

当然,“选定”它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为后盾,才能实现,才能突破。

在这个世界上,强者与弱者之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看谁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力,看谁具有谁具有绵绵不绝的激情。没有了这两点,所有的选定都是白搭,所有的选定都是白费心机。

做事如同烧开一壶水。烧开一壶水,为的是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

选定了目标也就是定位明确了,这就有了核心,然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烧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谁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60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

在我暑期打工时遇到过两个同事,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个,比我早进入公司一个月,后来因为嫌干服务员太累,工资又少,就去当厨师了,一个月后,又嫌厨师太累又没升职,干脆辞职了。

另一个,我刚进去时,她是主管,等我出来时,他÷被升为了店经理。据我了解,她四年前也只是个普通的服务员。

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没有什么不同。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水既烧开,还要防止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非易事,甚至比烧开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题目分析:这则有关比尔盖茨等名人一生只专注一件事的材料有丰富的蕴涵,寓意深刻。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

第一,专注一念,做好一件事,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花,并且尤其专注于画玫瑰,最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一生只在坚持做一件事情,正事这种专注一念,才使他获得了成功。自知,自制,心无旁骛,一生只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源源不断。

第二,执着是成功的法宝。法国画家雷杜德能够获得成功,执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要做就做最好。正是雷杜德的坚持和执着,最终使他获得了成功,并且“他的玫瑰成了巅峰,无人逾越,甚至不敢生这样的念头”,可见,他做到了最好。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它里面有不少殿塔、亭坊,有许多形态生动的造像。同时,它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旧历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那时候山上的气温自然已经比城里的来得低些。可是,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约略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几株柿子树,泉水院前面院子里那些沿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它们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从碧云寺的整个景色看来,这不能算是什么大变化。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到了近日,情景就突然改变了。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而且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在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它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因为彼此形态上尽管不同,颜色却是一样的。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婆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寺内外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之类,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赤……不像过去那样,到处都只见到青青绿绿的。这种景象,自然地叫我们想起那春夏之间群花盛开的花园来。可是,彩色的秋林,到底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它的美景是豪壮的、庄严的。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种时辰。古人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都是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从视角上说,从审美的眼光上说,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它应该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在过去的社会里,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叹惜自己阶级的衰败,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就说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或诗人们的一切作品,对于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扁舟一榷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气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利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节选自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对秋色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他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泪”,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文章中画线的句子“而且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惊醒”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这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 X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