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近年来,有些人民法院在推进和谐司法过程中,推出了裁判文书中的“法官后语”,试图体现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司法理念的结合。下文是一起案件的案情、判决和法官后语:黄某因意外死亡,黄某单位分别给予其父母和其妻周某补偿款2万元和9万元。黄父、黄母拿到2万元补偿款后,诉诸法院,要求儿媳周某另行返还部分补偿费用于养老。法院最终判决周某给付原告1万元,并在法官后语中写到:“法律虽然可以公正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纠纷,但金钱毕竟无法替代感情。真诚以待、敬老爱幼、相互帮助、重修亲情,是本案当事人今后应深思的问题和共同努力的目标。”判决后周某主动将1万元给付黄父和黄母。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法律文化?该法官后语反映了哪一个层面的法律文化?

(2)该法官后语是否体现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结合,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1)法律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国家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等的复合有机体。该法官后语反映了法律文化的精神层面,即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

(2)传统法律文化以伦理为核心,当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以法治为核心,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但也有相契合的因素。本案法官后语吸纳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融人了现代法治理念,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

后语中提到的“真诚以待、敬老爱幼、相互帮助、重修亲情”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需要强调的基本方面,与法治精神不相违背。该法官后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和谐统一。

解析:

法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 * * 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等的复合有机体。法律文化由两个层面组成,其一是物质性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等,即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其二是精神性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即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与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法律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文化的载体是法律现实,法律文化蕴涵其中,但是法律文化不等于现行法、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也并非简单等同于这些法律现象的总和。法律文化是这些法律现象中所包含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是其中一切有价值、流传久远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式,是一种习惯。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起着作用、指导人们的法律活动的实际规则中。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因素组成,如人们对法及法律的看法,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法的表现形式,法的结构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法律文化会有很大差异。

因此,法律文化具有多样性,作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智慧、知识经验的结晶,反映了历史上形成的有价值的法律思想,具有民族性。所以法官后语中提到的“真诚以待、敬老爱幼、相互帮助、重修亲情”,本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历史发展,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渐增进。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