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 近六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单位:万人)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495 | 559 | 611 | 631 | 660 | 680 |
表二 对300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情况
首选地 | 沿海发达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和北部地区 |
72.8% | 25.2% | 2% | |
首选职业 | 白领行业 | 蓝领行业 | 新兴行业 |
71% | 27% | 2% |
注:在劳动力市场长期面临总量性过剩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春季农民工的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的就业难交错产生。
材料三 目前,我国仍有不少企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工作环境和条件恶劣,安全事故频发;不签劳动合同;超时加班现象严重;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长期拖欠工资;工会形同虚设。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10分)
(16分)(1)①表一(含注)反映了我国近六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2分)表二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更新。(1分)②材料二(含注)反映了本科生过多,硕士及以上和专科生供给不足,人才结构性失衡严重;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2分)③材料三反映部分企业存在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1分)
(2)①政府: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动就业增长。(2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规范和协调劳资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分)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1分)
②用人单位:应遵纪守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2分)
③劳动者: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1分)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等多种就业观,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1分)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分)
题目分析:本题是图和材料相结合的试题,在提取材料一表一和表二的信息时,要注意四点:一要看清图的名称,反映的是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图;二要看清图例,两个图例,分别代表什么;三要看清这两个图例各自有什么变化趋势;四要看清小注,这一点尤其重要,不少考生忽略了小注,以致无法准确揭示本题显示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我国经济问题的实质。回答第(2)问,首先要认真阅读几则材料,领略材料的主旨。材料旨在说明怎样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可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角度组织答案。
点评:本题属于图表材料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也是高考中难度较大的题目。对于图表的分析基本思路:纵向看变化,横向看结构,综合看发展。最后看小注。措施类问题: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资借鉴,提出措施,等等。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