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小兰同学用如图甲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

1
5
,请你帮她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答两点):①______;②______.

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图乙),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撒一些镁粉,用红热的铁棒把镁点燃,将另一块干冰盖上,你会看到镁粉在干冰内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灯一样.已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化镁和碳.

该实验证明干冰具有______的性质(答一条即可);为验证上述反应所得固体中无剩余的镁,可向该固体中加入试剂的名称为______,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答案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原理是利用可燃物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从而使外界的液体等体积进入,从而通过液体的体积实现对消耗掉氧气的体积的测定.所以在分析实验结果小于

1
5
,就要考虑氧气有没有被完全消耗,或者实验过程中装置有没有漏气从而造成进入的液体的体积小于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而乙实验的改进之处在于加热方式的改变.原来点燃的方式需要在空气中点燃,且快速将之放入集气瓶并且快速将塞子塞紧,这一系列动作就可想而知实验的要求是多么严格.之所以这样要求,一是因为生成的红磷本身有毒污染了大气,同时红磷的量是一定的,要尽可能让红磷去消耗装置的氧气.二是快速操作是要让红磷在装置内燃烧要尽可能在装置密闭后进行,主要是防止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导致的逸出,还要让外界的氧气不能进入装置内继续支持红磷的燃烧.而改进后的加热方式,一切燃烧都在装置内进行,避免了以上因素的影响.

   (2)我们对燃烧的原有知识就是燃烧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分析:

    点燃后的镁条(此时还是和氧气反应的)放在干冰中的小洞内且用干冰覆盖后,此时就没有氧气的支持了,而镁条能够继续燃烧,说明此时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而此气体是来自于干冰的升华.对于固体中是否有镁单质剩余,由于此时固体为氧化镁,要想知道是否有镁,需要借助氧化镁和镁的性质差异来进行.同时有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时,可以选择的试剂就是酸,所以可以用盐酸(或者硫酸),氧化镁遇到酸反应现象时固体溶解,而镁条遇到时固体溶解的同时有气泡生成.

故答案:

(1)装置漏气;红磷不足;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准确,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不需要答全面).

(2)在点燃条件下能够与镁反应或升华等合理答案稀盐酸或稀硫酸无气泡产生等合理答案.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羚羊木雕》选段,完成问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huǐ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  反huǐ(     )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选文中找出描写月亮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不见了”到再次出现,暗示了万芳的心理变化。请你描述一下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请联系本文,谈谈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