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

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落后的深切恐惧,这都成了父母们头上无形的线,而那些“专家”之流,正是深谙操纵这线的原理,乘机赚得盆满钵满,而孩子们,被剥夺了原该自由快乐的童年,甚至不能成长为心理健康发展的人,何等可悲!

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家长们也应该都熟悉,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重演农夫的错误,却还执意坚持这是为了小苗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呢?估计是因为爱之太深罢。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不可避免的,一家人所有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到了这一个孩子身上,却不知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电影《功夫梦》中,黑人小孩德瑞去找自己的中国小伙伴玩,而她却因为要练习小提琴准备比赛而拒绝了他,当黑人小孩用口齿不清的中文说出:“物极必反”时,这是一个孩子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爱和压力的反抗。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很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种树的秘诀在于“尽木之天”。所谓尽木之天,也就是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本性,“勿动勿虑”,而像那些失败的种树人“已去而反顾,旦去而暮抚”,终究种不出郭橐驼那样的树。当然,对孩子的教育不全然能够类比于种树,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培训陶治其情操,开阔其眼界本也是件好事。但问题就在于出发点并没有这么单纯。更多家长的出发点过于功利。我认识这样的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学奥数学英语,只因邻居家孩子参加了这些课程,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都时刻注意人家孩子的新动向,回家又督促自己的孩子跑步跟上,咱可不能落后了呀!同时每个家长又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们身上的负担只能越来越重。

其实在孩子成长中,有很多因素比早教更重要,比如对问题的好奇、与人相处等等,只有还孩子们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快乐的童年,才能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而社会上普遍呈现的这种盲目竞争攀比的功利主义也应该库以正确的引导,使家长之爱正直成为促进小树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而不是化身摧花之辣手,剥夺了孩子的乐趣。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我只愿选择后者的人多一点。

题目分析: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所给的材料,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梳理出与材料含意相符合的立意,并考虑哪些是切合题意的。在具体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可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所涉及的相关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人(孩子、学生)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也可能赢在终点上;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此地输,彼地赢;此时输,将来赢;人是在成长的、发展的,人生要善始,更要善终,开头固然重要;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开头,更包括精彩的过程;人生漫长,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可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2.从家庭来看:早教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攀比,要尊重科学,家长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过早接受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违背人的发展规律;无休止的“早教”和“抢跑”,扼杀了童真和天性,也许扼杀了天才;3.从社会来看:各类商家、机构的商业炒作,误导公众,缺乏职业操守;它是社会就业压力在家庭教育上的折射,许多人也是无奈为之;社会的整体浮躁病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除心中杂草

齐 夫

一个青年到寺里进香,眼露凶光,面带杀气。一个冷眼旁观的老僧拦住他说,施主,你心中有杂草。果然,经交谈知道,这青年交往多年的女友近来移情别恋。因为失恋,他由爱生怨生恨,想到寺里上一次香,就回去实施报复。在老和尚苦心劝说、一番点化后,青年幡然醒悟,放弃了复仇计划。

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于进取精神,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心里有杂草的人,终日心情郁闷,心理阴暗,看谁都不舒服,干啥都没劲,自己一事无成,还嫉妒别人,甚至会干出种种违纪犯法的事。

贪婪是心中的杂草。好财喜钱乃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一要取之有道,二不能贪得无厌。君不见,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满足贪欲,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最终身败名裂,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嫉妒是心中的杂草。他人有出类拔萃之处,遇喜庆欢乐之事,可羡慕,可赞扬,可奋起直追,见贤思齐,但绝不可心生嫉妒。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潜伺在人的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这条毒蛇会咬伤别人,也会咬伤自己。

仇恨是心中的杂草。如果不是不共戴天的国家仇民族恨,就不要让仇恨轻易在心中扎根。邻里纠纷,同事摩擦,误会和争执在所难免,达人智者善于化解,宽人严己。切勿使之升级激化,更不能酿出祸端。

懒惰是心中的杂草。大哲程颐说:“惰意一生,即为自弃。”懒惰,等于慢性自杀。一个懒惰的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游手好闲,坐吃等死,算是白活了。

骄傲是心中的杂草。骄傲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步自封目中无人,心狂气浮自高自大。骄傲发展到极点,离失败就不远了。“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千古经验之谈。

禅宗大师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

                                                                           

(2)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小题2: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至少说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