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2分)图是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考点:

专题:信息给予题;图析法.

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所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大值时,容易涨破温度计,低于温度计的最小值时,不能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

解答:解:(1)A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和液体充分接触,C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D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侧壁.故A、C、D都不符合题意.

(2)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图中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温度的测量,温度测量是初中实验经常考查的一个内容,注意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且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这样会使读数不准确.

材料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王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教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王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缡自阁照祥《英国政浩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