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个小题。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大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速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下列对中微子通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调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征,是一种采用高新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答案

参考答案:C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王起,字举之。元和末,累迁中书舍人。李朅叛,与播①俱上疏请诏王智兴讨之,卒定其乱。进吏部侍郎。方播以仆射居相,避选曹,改兵部。

入拜尚书左丞。灵武、邠、宁多旷土,奏为营田,以省馈挽②。历河中节度使。方蝗旱,粟价腾踊,起下令家得储三十斛,斥其余以市,否者死。神策士怙势不从,置于法。由是廥③积威出,民赖以生。召授兵部尚书。以检校尚书右仆射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滨汉塘堰联属,吏弗完治,起至部,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李训为宰相,起门生也,欲引与共政,即加银青光禄大夫,复以兵部尚书召判户部。训败,起素长厚,人不以训诿之,止罢其判。饿加皇太子侍读。文宗上文,好古学,是时,郑覃以经术进,起以敦博显,帝数访逮时政。因积雨,愿宽逐臣过恶,又短鲍叔终身不忘人过,以解帝锢人意。俄兼太常卿、礼仪使。帝题诗太子笏以赐,诏画像便殿,号“当世仲尼”,其宠遇如此。又使广《五位图》,俾太子知古今治乱。

起治生无检,所得禄赐为僮婢盗有,贫不能自存。帝知之,诏月益仙韶院④钱三十万。议者谓与玩臣分给,可耻也。起赖其入,不克让。

武宗立,为章陵卤簿使、东都留守。召为吏部尚书。帝患选士不得才,特命起典贡举。凡四举士,皆知名者,人伏其鉴。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夙儒兼宰相秩,前世所罕。入辞,帝劳曰:“公,国耆老,朕有阙,当以闻。”宴赐备厚。

起性友悌,播丧,哀戚加于人。嗜学,非寝食不辄废。天下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庄恪太子薨,诏为哀册,词情凄惋,当世称之。

(节选自《新唐书·王起传》)

[注]①播:王播,王起之兄。②馈挽:运送粮饷。③廥:仓库。④仙韶院:当时宫中乐工伶人所住之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斥其余以市市:集市。

B.又使广《五位图》广:增补。

C.起赖其人,不克让赖:依靠。

D.嗜学,非寝食不辄废废:停止。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起做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与播俱上疏请诏王智兴讨之  ②由是唐积咸出,民赖以生

③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④帝数访逮时政

⑤凡四举士,皆知名者,人伏其鉴  ⑥播丧,哀戚加于人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起关心百姓疾苦,不畏豪强。他任河中节度使时,遇到蝗旱灾害,下令各家各户不得储藏过多的粮食,惩处了仗势不听命令的神策士兵。

B.王起为人厚道,受人尊敬。他的门生李训想引荐他共同执政,于是授给他高官要职;后来李训遭受灾祸,人们因为王起厚道,并没有处分他。

C.王起为官有才有德,深受皇帝的宠爱。文宗不仅题诗给他,还下令让人给他画像,称他为当世仲尼;武宗任用他为相,也曾给他丰厚的赏赐。

D.王起缺乏管理家庭经济的能力。他所得的俸禄赏赐被僮仆奴婢偷走据为已有,结果自己贫穷不能生存,靠朝廷特意为他增加的三十万钱生活。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积雨,愿宽逐臣过恶,又短鲍叔终身不忘人过,以解帝锢人意。

(2)人辞,帝劳曰:“公,国耆老,朕有阙,当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