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请回答:(1)比较材料l、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2)材料l、2的合理的积极因素。(3)材料l、2的共同缺陷。

答案

参考答案:(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2)材料l的合理因素是人的性本善,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3)材料l、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