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脑膜的构成是怎样的

答案

参考答案:脑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脑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1)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构成,硬脑膜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在颅盖,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疏松,而与颅底结合紧密。硬脑膜不仅呈套状包被脑,而且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各脑部之间,使脑不致移位而得到更好地保护。由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如下。
1)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端附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上面的正中线上,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2)小脑幕:形似幕帐,作为颅后窝的顶,伸入大脑与小脑之间。小脑幕附于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上面中线处连于大脑镰。幕的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孔,内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
3)小脑镰:位于枕骨大孔后方,自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为一短小的膜壁。
4)鞍膈:位于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上缘和鞍结节之间,封闭垂体窝,中部有一小孔,容漏斗通过,鞍膈下面为脑垂体。
(2)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以下几种。
上矢状窦:位于矢状沟内大脑镰的上缘,前方起自盲孔,向后流入窦汇。窦汇是上矢状窦后端的扩大,位于枕内隆凸附近,向两侧与横窦相通。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其走向与上矢状窦一致,向后开口于直窦。
直窦:在小脑幕与大脑镰相接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通窦汇。
横窦: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缘附着处的枕骨横沟内,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乙状窦: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处,为横窦的延续,向前内于颈静脉孔处延续为颈内静脉。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故为海绵窦。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颈内动脉和展神经在窦内穿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冲经通过。海绵窦前端借眼静脉与面部浅静脉交通,向下借卵圆孔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蝶窦与海绵窦之间仅借薄骨板相隔,故蝶窦炎可致海绵窦炎或血栓形成。海绵窦向后与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相通,基底丛向下与椎内静脉丛相通,而椎内静脉丛又与腔静脉系交通,故腹部、盆腔的感染(如直肠的血吸虫卵)可经此途径进入颅内。
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处,将海绵窦的血液分别引向横窦和颈内静脉。
(3)脑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间有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和较大血管。蛛网膜下隙的大小不一,较扩大处称蛛网膜下池。在小脑与延髓间有小脑延髓池,在两大脑脚之间有脚间池,视交叉前方有交叉池,中脑周围有环池,脑桥腹侧有桥池。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4)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其沟裂中,对脑的营养起重要作用。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脑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