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5分)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

实验序号材料原长/m温度升高/℃伸长量/mm
11100.19
22100.38
31300.57
41300.69
52100.46
6 2 1.14
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应准备的两件测量仪器是              

(2)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为了继续验证(2)中的结论,请在表格中空格里填上相关的信息.

答案

(1)温度计;刻度尺;(2)当材料与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线膨胀与长度有关:长度越长,伸长量也越大.(3)铜;30

题目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决本题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1)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中记录了物体的长度和升高的温度,需要测量长度和温度的工具;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使用刻度尺;要测量物体升高的温度,可以使用温度计,(2)实验序号1和2,材料都是铜,升高的温度都是10℃,第2次原长较大,物体的伸长量较大,由此得出:当材料与升高的温度相同时,长度越长,伸长量也越大;(注意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的结论包括条件和关系两部分,也就是把相同的量写在前面,把关系写在后面)(3)要继续探究物体的线膨胀和原长的关系,就要控制材料、升高的温度一定而物体的长度不同,分析表中数据发现第6次实验的原长是2m,所以应在实验序号1、3、4中选择一个实验进行对比,而根据第(2)小题中的结论,可看出原长是原来的2倍,伸长量也是原来的2倍,第6次实验中的伸长量是1.14mm,所以当原长是1m的时候,原来的伸长量就应该是0.57mm.因此应该选择第3次实验进行对比。

问答题

材料1: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朱 * *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材料3: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根据上面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方面,《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