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分高下。“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清]王国维)

【材料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作报告时,一些农民问他:“对苏维埃 * * 来说,工人还是农民更重要?”加里宁反问:“对一个人而言,左腿还是右腿更重要?”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自知冷暖

世间有许多东西,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标准就能衡量的,它们既无轻重,更没有贵贱。说到底原则是人定的,道理也是人说的,最关键的是,要冷暖自知。

这个世界有多么稂莠不齐,绝大部分人是了然于心的。那些伟大的人物,与无声无息被湮没在生死轮回里的小人物,境界固然不同,然而这境界只关大小,与高低扯不上半点关系。前者心怀天下,将万物装在心中,却也有着一叶知秋的缜密心思,能如江海般宽阔博大,也能像微尘一样静默冥想,最终在心里建起一座坚实的高楼;后者要么一味地将世界往身体里塞,空有屯天地的气概,要么终日只对那些琐碎事物耿耿于怀,迷了自己的眼,在小情小怨中打转,即便有那么些才能,也只能荒废于无形之中。

这境界的大小,就在于你怎么在壮阔与细微中权衡,一旦你找到那个平衡点,就能成为尼采口中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人”。而这一切,只能由你自己去摸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人物和小人物是同等重要的。就像我看一本电影,惊叹于导演洞察事物的能力,并从中获益,但我无法奢求自己也能将脑中的东西如此精湛地呈现出来,这是可悲的。但是我们都体会着同一种心情,只不过一个兼济天下,一个独善其身,都是对世界的一种参透。

契诃夫说:当你口干舌燥时,会有连江河也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而当你喝时,你最多只能喝两杯——这才是科学。在我看来,信仰与科学同样重要。虽说我们现在是讲求科学的时代,但一个人如果就这么随随便便舍弃了信仰,便是连真理也一同抛弃了。如何去创造一片天地?信仰不是像耶路撒冷的信徒那样抛下一切去遵从内心,而是在心中种菊,只要全心全意地让它默默开花,也就够了。若能在信仰中寻找科学,在科学中服从信仰,那么一叶知秋与心怀天下即不远了。

当然,这世间也存在这很多的物极必反,如米兰昆德拉所阐述的生命的重量积累到一定时便成了不能承受之轻。最壮阔的事物与最细微的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事情重要与否也只是内心中几秒钟的产物,最透辟深奥的道理可以是最简单的,最虚伪的可以是最真实的。尘埃低到最低处也能开出花来;地球在我们眼中这么广大,放在宇宙里连一个点都算不上。

“最大的罪孽是肤浅”,加缪如是说。我不求有那些伟人的境界,我只求自知冷暖,摈弃那些肤浅之物,境界自然会大。谁曾经不是个小人物呢?

题目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而且是多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首先要读懂试题提供的材料,然后综合考虑所有材料的中心意思,总结出写作立意的角度。第一则材料,关键句是“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分高下”,意思是说境界有大有小,但却不能分出高低。第二则材料加里宁运用比喻回答问题,说明工人农民同等重要。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求同存异,不难找到作文立意的角度,就是境界有大小,但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境界”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考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认识的程度,将决定立论和论证的过程或立意的深度。因此在审题时应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即化虚为实。作文过程中,对“境界有大小,但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阐述应该要清晰,可以按照是什么(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境界有大小但没有高下优劣分)、怎么办(如何看待“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分高下”)的思路来构思成文。

可供借鉴的文段:

(一)总有些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欲成功之人,不应纠结于如此儿女情长。多情敏感总是该被避免。似乎为了那看上去指日可待的成功,应该拼尽了全力扑上去。若是在古代,怕是就要到“不顾妻子儿女”的境界了。一言以蔽之,这是工作狂类的人。还有一些人,慢慢地在路上行走着,赶路之余不忘拾掇些沿路风景,装进行囊。这大概是懂得生活的人。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时时冲击着我的心灵,使我迷茫、纠结。究竟是该为了一些被社会定义为成功的目标奋不顾身地扑上前,还是应该慢慢行走,欣赏沿路的美景,拥抱家园的温暖?几番苦苦挣扎,终于幡然醒悟:它们是生活的左右腿。没有哪个可以缺少,也没有哪个更为重要。要为前程而奋斗,亦要为心灵而歇脚。人,既要有生活着的资本,又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与爱。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分高下。”生活的选择题里,永远没有高下之分,没有一条路可以笔直地通往幸福的人生。相反,只有在不断地变换道路的过程中,才会看到真正属于生命的交织变幻的风景。我不再纠结于“疯狂学习”和“关注生活”孰对孰错,我只是要求自己在它们之间自在地游走。既不冷落了自己心中的那座山峰,又不让家园与爱成为废弃的荒芜之地。

(二)境界有大小,但均有一阁一物承载。“细雨鱼儿出”应有一池荷塘。“雾失楼台”应有一楼月光,“落日照大旗”应有一原旷野。境界之人亦然,正如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东山魁夷有富良野的白桦林。我的心突然沉寂了下去:好容易有了寻找境界的欲求,却被困在这满是钢筋水泥雾霾烟尘的市井,何来寻找那只栖于大景大美的境界呢——这不正应了方才的感叹“境界无地自容”。但当我想起“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时,突然释怀。林徽因语“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纵然没有推窗是大海的滨海小屋,没有出门即草原的结实帐篷,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个安静的下午,为自己泡一壶茶,放一首歌,翻开一本诗集,细品生活之美。所谓境界,早就藏于心间了。一切皆因心而诗意,一切皆因心而带有色彩。尘世喧嚣并不与我们追求境界的心情相违背,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切融合。那样的窗外,在哪里都会是一片浓绿和湛蓝。二九之年,并没有书中那些伟人的“大境界”,依然可以滋养一片花草葱茏的“小境界”。

(三)谁说只有轰轰烈烈才是生活的唯一状态。生活本来就是琐碎繁杂,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茶余饭后聊聊八卦,侃侃大山,看看娱乐新闻也无伤大雅,关注“小我”又何妨?那些所谓的忠实读者,就像因李娟写的是个人的生活格局不够开阔而不愿授予其人民文学奖的专家一样,让人哑然失语。鱼儿无忧无虑地在河里嬉戏,它有它的快乐;雄鹰高鹏展翅地在空中翱翔,它有它的追求;大树枝繁叶茂、坚定不移地在大地上屹立,它有它的不凡;小草随风起舞、默默无闻地在荒野里求生,它也有它的信仰。

(四)梁启超认为“舍英雄几无历史”。诚然,“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整个历史即可改观”,但是,没有芸芸众生又何以有英雄?没有那些为信仰着的英雄甘愿豁出命去的小人物,又何以成就历史?别林斯基说,人民是土壤,而英雄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无根的花开不出春日的勃勃生机,滴水的汇聚才有了浩瀚的沧海。历史如此,我们现实的生活也是如此。人生或许没有“大漠孤烟直”的壮观,能有“云随雁字长”的悠情也不错;没有披荆斩棘坎坷传奇的英雄经历,独立落花中怀想“初荷未聚尘”也十分美好。

(五)人生在世,状态不同,境界各异。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词,是因为一心入世进用;陶渊明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音,实乃看穿名利淡泊从容。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无法评其高下优劣。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理想,与李白“大”境界似者,志向宏远,想以一己之力有朝一日造福人类;与陶渊明“小”境界似者,潜心修炼,独善其身,期望有朝一日能超然独立,安守一方净土。

(六)北宋词人分豪放婉约两派。豪放者高歌“大江东去”,婉约者则低吟“罗幕轻寒”;前者眼界开阔,后者感情细腻。世人评价时常说谁谁谁是豪放派词宗,谁谁谁又在婉约派中占一席之地,却从没有人把这两派放在一起非要评个高下出来,那只会是自找麻烦。有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终日不下三尺讲台的教师,实验室里细致观察的实验员,亦或是在餐厅中奔忙的服务员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哪一行都不乏精英人才,每一位都值得人们尊敬。这社会离了哪一行都无法这行运转,那么又怎么会有一种准则将职业分出来三六九等呢?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B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