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绽放于心田的水仙花
当庄周垂钓于濮水之上,当他于濠梁之上与惠施玩味着“鱼之乐否”时,我们怎能不钦佩他那宁愿曳尾于涂中不为红尘的所扰的仙风道骨?也许他是贫穷的,他家徒四壁,但因精神世界的充盈,一朵水仙花便于世俗尘埃中绽放,灼灼其华,雄视百代。(材料入题自然)
在现今物欲横流之时,人们似乎淡忘了“点一瓣心香”的感动,疏远了秦淮河上桨声灯影的浪漫,至于张岱夜船中的悠闲与文趣只怕也在灵性深处黯淡的落上了灰。殊不知,单翼难飞,独木难支,精神如水滋养心灵,物质若山支撑生活,山环水绕,高山流水才是和谐。
洛克菲勒早年吝啬狭隘,垄断市场后仍是抑郁难舒,物质的享受并未带来片刻的欢愉,医生断定他活不过60岁,可之后他捐款助人,借帮助他人丰富自己那早已枯竭的心,不久他开始活的饱满,充实。用一颗温暖,善感的心去味这世间的美好。谁又会忧愁满腹呢?
生活本就是一杯白水,杯子的华丽与否并不会改变水的香甜。可水若是变质了,再美的杯又有何用?
在那个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年代,多少人不堪侮辱,选择离开。好的坏的,都淹没于尘埃中,可有那么些人坚守心中的水仙花,相信终有一天天地澄明,于是再深的伤害,再痛的打击也一笑置之,不然,胡风如何在几十年牢狱中忍受孤独,杨绛怎么挨得过牛棚中那艰难的岁月?生活中有各种痛与苦,唯有精神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抵过风浪。(大气豪放,行云流水。)
李白曾“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他的寂寞与无助像海一般深,可他寄情山水,逍遥酒中,他是失意的贫穷的,可精神上的水仙花都让他成就了一世英名。
一直很喜欢一句诗: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是物质上那种富贵奢侈的享受,只是简单的美,纯粹的与自然共舞,失水天烂漫。可那自有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在经历了无数的捶败后,知道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浪漫。如同文君当垆,为了一个身无长物而才华横溢的才子,即使环堵萧然,也愿意度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简单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
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诋毁,寂寞孤独,自有人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有人感慨“最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秋霜”,这时,再多的黄金也只是冰冷而无情的,而它可以饱腹,但水仙花才给你安适,心灵的充盈。
二战后,日本成了一片废墟,可废墟中的一盆花却象征了日后的迅猛发展。
你心中的水仙花在何方?花在,才能诗意的栖居!
题目分析:这是比喻型材料。材料很简单,关键就是穆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原话是:“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这是一个比喻。“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
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在拥有两块面包的前提下,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两层意思: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用一块去换而不是用两块去换,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而结合这句名言下边的设问——“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我们发现材料还是侧重第二层意思的。
从内容上来说,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的特长,或取材于历史,或取材于当今;或取材于自己,或取材于别人。从文体上来说,可写成议论文,围绕“面包与水仙花”,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写成散文,针对一个人或多个人,围绕话题这个中心,旁征博引;可写成记叙文、小说、寓言……但不管怎样,考生都要辩证思维,围绕着“面包与水仙花”来写,立论不能太绝对,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最佳立意:精神生活很重要。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写作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应落到“面包”即“物质生活”、“水仙”即“精神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