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在某郊区公路路段有骑车人巨某、杜某、李某(其车后载着王某),正好有刘某驾驶中型普通货车从后方驶来。货车行驶中,车辆驾驶室司机座下方突然起火,后发动机也着火。刘某采取制动措施无效后,跳离汽车。汽车继续向前冲去,车前部将李某、王某、巨某、杜某四人连人带自行车撞倒,造成李某、王某当场死亡,巨某、杜某受伤,三辆自行车损坏。事故发生后刘某弃车逃逸。后经责任认定,刘某负此事故全部责任。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刘某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刘某的行为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刘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D.刘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考点] 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刘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理由如下: (1)在主观状态上,刘某主观上届过失,而非故意。从本案来看,行为人跳车地点并不是在闹市区,而是在行人相对较少的郊区公路上,其对危害结果从客观而言并非是必然的。况且在严重威胁自身生命的紧急情况下,要求行为人对其跳离汽车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实是强人所难。所以,刘某对危害结果在认识上存在过失而非故意。因此,选项A错误。(2)在法条适用上,该案应适用特别法条即《刑法》第133条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根据刑法的一般理论,法条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由于刑事法律的错综规定,同时违反数个刑法性法律条文,但又只适用其中一条,而排除其他条文适用的情形。从本案来看。行为人在主观状态上存在过失,在客观上危害了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安全,从表面上看,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15条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133条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属于法条竞合。那么,本案就存在一个法条选择适用的问题。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适用原则,本案应适用第133条的规定,即行为人刘某应定交通肇事罪,而非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此,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
构成刑法上紧急避险的要件之一,是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本案中,刘某的避险行为造成李某、王某当场死亡,巨某、杜某受伤,三辆自行车损坏,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因此,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紧急避险,选项D错误。

阅读理解与欣赏
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郑风田
  “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双汇瘦肉精曝光后,大批记者赶赴双汇总部漯河,但当地政府却要求酒店报告记者行踪。地方政府为保本地税收,往往习惯于成为问题企业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妨学习一下美日的“连坐制”。
  山东青岛,当地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HACCP(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一种管理体系)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都不要了。
  山东菜区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用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渔户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管效果好很多,交流经验——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日本的连坐式监管制度。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实行“食品安全连坐制”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山东的事例写了两个内容(一个关于水产品,一个关于蔬菜),这样没有必要,建议删去一个。你认为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食品安全连坐制”下,蒙牛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企业自身及该区域乳品行业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后果?请结合以下资料回答。
  资料链接:2008年,我国内地爆出了“毒奶粉事件”,涉及的企业众多,其中包括知名品牌蒙牛。国家质检总局在蒙牛几个批次的奶粉和液态奶中验出三聚氯胺(一种为提高蛋白含量而添加的化工原料,对人体有害)。事发后,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公布处理方案:“对含有‘三聚氰胺’的这几个批次产品,坚决进行下架、封存和销毁。在原奶采集、生产环节进行最严格的检测与食品安全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