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因为它曾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吮吸的尽是苦涩。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此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失败者多抱怨 成功者找原因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题记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此时蜜蜂吮吸的是毒汁。于是,蜜蜂愤愤不平,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味道变了,归咎谁呢?显然是蜜蜂自己只是盯着一朵玫瑰,不会寻找新的玫瑰,新的蜜源。正可谓:失败者多抱怨,成功者找原因!

读过日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写两群老鼠的生活,开始都在一起享受奶酪。后来一群老鼠就懒惰了,沉湎在享受奶酪的喜悦中而不愿继续寻找,最后在抱怨中饿死;另一群则不断地寻找新奶酪,生活得甜蜜。

(分析,紧扣材料:)那群饿死的老鼠,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反倒抱怨生活。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怨天尤人,主动寻找新奶酪。昨天的鲜花,吸到的是甜蜜、芬芳;枯萎的玫瑰,吸到的是苦涩、毒汁。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找到新的玫瑰,享受生活的甜蜜。

有两个修自行车的朋友,姓何师傅的刚开始生意还好,但时代在发展,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找他修摩托他就推托,他只好关门歇业。还抱怨说,你们怎么不骑自行车!

而姓刘的师傅不断的揣摩,由修自行车改修摩托车,后来改修小汽车,生意红火。他不抱怨,找到新的玫瑰,感受到了玫瑰的芬芳。

在对待学习上,我看过一篇《我的胖老师》的文章。一个学生抱怨数学老师长的太胖而厌倦数学。后来经心理学老师点拨,将胖老师看着熊猫国宝,结果他发现老师也很可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抱怨,数学成绩就突飞猛进,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成功者找原因 失败者多抱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蜜蜂要消除抱怨情结,才能寻找到新开的玫瑰,才能吮吸到甜蜜。

时代在变化,事物在兴衰更替,有新机遇也就有新挑战,有甜蜜就会有苦涩,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过去,只有不抱怨,积极主动才能找到机会,你就会发现处处有鲜花。

无数事例证明:抱怨者多失败,找原因者多成功!

题目分析:揭示材料的寓意:由物及人。扣文中的词语(名词、动词),利用已知元素:玫瑰、鲜花、毒汁,抱怨、飞高……然后结合生活可以有几下立意:一、生活中不要总是抱怨,要学会面对。二、眼光高远了,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成就美丽的人生。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

(2)今日不(   )

(3)王之甚矣(   )

(4)故愿王计之也(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理解。

  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___________。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_____”字就是明证。

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