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插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下列描述中不包含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我们同松柏一起昂首挺立,同大风一起狂吼,和波浪一起拍打岸石

C.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便觉慷慨淋漓

D.“咣”地一声,黑夜就到来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没有表现出“设身处地”,没有产生“共鸣”。

论述题

材料一:2013年1月以来,我国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面积一度达到143万平方公里,雾霾天气甚至波及周边国家。这些地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次雾霾天气直接原因是该时间段冷空气较弱和持续干旱,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严重。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考量着党和政府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智慧。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 * 永续发展。

材料二: 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1989年全国人大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GDP的增长,环境监管有名无实,环境法的实施处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状况。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一些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我国司法制度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较为贫弱,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时,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有效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环境保护的具体过程中,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导致公民在环保的方面积极性受到打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依法进行环境保护。(1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