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或“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方面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问题不限,诗歌除外。
种因得果
任亦起
小时候,父亲常轻轻拍着我的头,说:“儿子啊,做人做事要老实本分,不要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记住爸爸说的话:种下什么因,就会得到怎样的果。”那时的我,对种因得果的道理还不是很了解。但从父亲的现身说法中,还是明白了不少。
父亲是个商人,时常有顾客在父亲的店铺里预订一些产品,然后再由父亲联系供应商,商量好价格和供货时间,然后告诉顾客取货的时间。有时,供应商给的产品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父亲只能联系质量更好,供货速度更快的公司制作产品。这样,成本提高了不少。我曾问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告知顾客,要加价呢?父亲笑了一下说:“这是在种因,为的是以后结善果。”
父亲显然不同于那位一心想占农民便宜的面包师。他卖出去的“面包”是分量十足的,因而,他得到的“黄油”也是分量十足。父亲用他小有成就的经营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人生心得:种下什么因,便会得到怎样的果。
诚如父亲所言,不仅仅做生意需要有种因得果的长远眼光,做人、做任何事都要有这样的眼光和见解。
韩信是西汉王朝的创建者之一,与张良、萧何合称“兴汉三杰”。张良、萧何都得善终,韩信却被刘邦、吕后杀掉,不得尽其余年。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果”,跟他自己种下的“因”息息相关。他是一位胸有大志的贵族子弟,年轻时被市井无赖逼着受了胯下之辱;他发迹后掌握了兵权,就急不可耐地把那位市井无赖招入军营,随便找了个借口,便把他杀了。这种缺乏宽宏大度胸怀的行为,不止是体现在有仇报仇上,也表现在对同事的轻视上。韩信是很优秀,在刘邦的手下里确实出类拔萃。但再优秀,你也得和同事搞好关系啊!韩信偏不,他瞧不起刘邦的老部下,甚至公开奚落刘邦的连襟樊哙。韩信种下了这样的因,还会有好的果吗?
倒是那位在韩信落难时给他饭吃的洗衣妇女,她倒是深深知道种因得果的道理的。虽然她等不到韩信飞黄腾达的一天,她的儿孙却因她而沾光。
韩信不傻,面包师也很精明,但他们都在人生的因与果的变化中栽了跟头。轻的失了财,重的丧了命。
须谨记:种下什么因,便会得到怎样的果!
文章开头由儿时回忆入笔,亲切、自然,至第四段点题,水到渠成,至于后面所举韩信的例子,与开头父亲的事迹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文章结尾,再次敲定主旨,文章一气呵成。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本文较好地体现了写作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但文中第二至第三段冗长拖沓,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题目分析: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本材料的立意,可从以下来分析:1.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面包师因黄油分量不足指责农民,反而自讨没趣;2.分析面包师自讨没趣的原因:遇黄油分量不足时光想着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做了亏心事却毫无愧疚之意、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
上述材料引发的感悟可以是谈换位思考,位置导致的利益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是谈付出与回报,从因与果、种瓜与种豆的关系角度探讨人生经验;可以是谈诚信,要求待人做事讲信用……
本材料的拟标题拟定,可从以下来思考:1.直接从所给材料中选用语词。如:《面包与黄油》《人生的砝码》《天平两端》 ……;2.选用能揭示所写文章立意的语词或文句。如:《回报》《因与果》《寸草心与三春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桃报李) 》《把最好的给别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诚以待人》《人无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