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论语》里有如下记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请选择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不必讨不善者的喜欢
追求君子之道的孔子,对于子贡提出的“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的两种人皆不认可。于他,真正的贤者应该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我窃以为孔子之言极是。一个和任何人都能打好交道的“好好先生”,只会在磨圆了自己的棱角的同时失去了自我。而一个与谁都不交好的人,则难以在社会立足。唯贤者,能让“善者”认同自己而与之交好,使“不善者”知道自己与之原则相悖而不来接近。
因此要做真正的自己,我们不必讨不善者的喜欢。
不与不善者为伍,方能保持好操守。
天下熙熙攘攘,或为名,或为利,因而社会上鱼龙混杂,小人君子同在。辨明君子小人,需要卓越的眼力;而选择君子或小人为伍,则需要坚定地决心。特蕾莎修女曾说:“胸怀大志的人们可能会被心胸狭隘的小人所击倒。但还要胸怀大志。”或许坏人的讨厌会给自己带来不便,但那正彰显了自己的坚贞。苏武面对已降官员的诱降,只示之以鄙夷,虽终换来十七年北海牧羊的艰辛生活,他却保住了自己的骨气和赤血。王维身陷安禄山的控制,哪怕明知皇帝已逃,也以一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表达内心忠贞,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整顿官员中逃过一劫。贤者之所以能使“乡人之善者好之”,是因为其优秀品质使善者将之引以为同道中人,而不善者之所以“恶之”,则因为嫉恨。所以,不必讨不善者的喜欢,勇敢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懂得拒绝不善者,终会沦为其中一员。
海明威说过:“什么都不拒绝的人,将很快发现没有东西可拒绝。”如果一心去讨不善者的喜欢,轻者成“一团和气”使人不屑的人,重者则成为了不善者并为人所不齿。汪精卫为了讨好日本侵略者的喜欢以换取权利,竟不顾民族尊严对敌人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但得一时显赫又如何?当伪 * * 被推翻,敌人被赶走,他就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阴影里。而如周作人、胡兰成,只因曾屈服于侵略者,即使文学造诣极高也难免为人民所诟病。
那又如何?人生一世,惟愿活出自我,活出精彩。何必费尽心思讨不善者的心思?若有此人,吾不与也。
恶己不易,要一心从善拒绝从恶则更难。若你为贤者,必有善者因欣赏而喜欢你,也必有不善者因嫉恨而讨厌你。
题目分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一)正确立意:
1、对人的评价标准问题的探讨:好人的标准,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
2、对原则问题的探讨:原则是没有弹性的,尤其在人的道德标准上,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存在中间路线。如果要走中间路线,就是做好好先生,和稀泥。
3、 对孔子的评价标准的探讨:孔子说的标准难道是唯一的么?
4、对孔子的标准的完善:为了和谐,有时候好人需要平衡一些关系,即所谓“善意的谎言”,这也应该纳入好人标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