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幽香是指清淡的香气,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种沁人心脾、怡人心神的状态并非随时都有,需要你停下快走的匆忙的脚步,需要你摒除浮躁静下心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就这样感慨:“淡淡的幽香是最好闻的花味。”然而,幽香之清远难道唯独花草?
要求:请你以“幽香处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幽香处处
独居斗室,掩卷遐思,倏忽一丝香气滑过鼻间。临床观望,院子里的栀子花已绽放些许,暖暖的阳光亲吻甜甜的花蕊,扰得清风微醺似醉。不多时,院落深深,竟也幽香处处。
她是顶爱栀子幽香的。于是莺语呢喃之际,他总会撷下几朵小花,别在她的发梢。她有长而黑亮的发,起舞时翩翩飞扬,栀子花的香气竟也弥散风中,惹得处处生香。他爱看她带着可人的栀子花,调皮跑闹,卷起一路幽香。
可叹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他们早已到了安享天伦的年纪。于是每每花开,他总是搀扶着体弱的她,到院中看花,抑或摘下一朵别在她已花白的发际。那时她还是咯咯地孩子般欢笑,却气喘急了不住地轻咳,他拍拍她俯下的背,却望见头顶的稀疏,稍稍发愣。
她病得有些重,有时甚至神志不清,浑浊的双眸刺痛他的心。他砍掉了院中很多的树,只为她能多晒些阳光。他留下了栀子花树,因为她爱栀子幽香。他全力为她打造栀子般的纯美童话,可惜她对一切毫不知情,至少当她病痛呻吟时,未看到他心中也在滴血。
夏日盈盈,她情况有所好转,他便扶她到院中看花。他把她轻轻抱起,放在一张老藤椅上,上面铺好了他新买的棉布垫。他指着新开的花对她解释,这是新品种,很好闻,问她要不要一朵。她眯起眼努力分辨,很认真地点头。他便走到树下为她摘下一朵最美的,轻轻放在她的手里。“真香啊!”她闭上眼睛,幸福地笑。他熟练地将花拿起准备插到她的发际,手却停在半空中:她的头顶早已荒芜,稀疏的几绺搭在顶上,却掩饰不住激素过多导致发根脱落的悲哀。她隐约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卧病太久心都有些脆弱了,她急急伸手去摸麻木的头皮。他将她瘦弱的手握住了,“很好看”,他笑道,“几十年来你未曾改变。”她不曾怀疑,收回手,重展笑颜。他推着她在院子里走动,她闻到头上总是清香,便心满意足地笑了。他搭在她肩上的手轻轻敲击椅背,露出袖口中那朵美丽的栀子花。
他们是我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相伴一生。他们的爱情像栀子花般美好无瑕。小院中虽再已不见奶奶带着栀子花四处留香,但一期的幽香,却总能让人忆起一世的美好。
点评:文章选取栀子花为切入点,以栀子花幽香弥漫营造氛围,写爷爷的呵护、关爱,画面细腻传神、真切传情,细节描摹如在眼前,其间流露的相伴一生的真情让人动容,故事借爷爷奶奶相伴的美好歌颂了人间真情、真爱。这样的情节,尤其是细节背后的心理展示,如果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有心人是很难体会的,这也与命题初衷吻合。
题目分析: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山间的一缕清风,路边的一朵小花,天上的一片流云,晚照中的一道夕阳,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但此题拟制的出发点显然是引导同学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去寻找、搜索、发现、欣赏、提升那些阳光的、善良的、健康的、美好的点点滴滴,这是生活赠予我们每个人的一笔财富。“幽香”区别于“浓香”、“馥郁”,可喻那些细微的、角落的、不为人注意的或者习焉不察的美好事物,不可写惊天动地、传奇跌宕、荡气回肠的人事物,此文实际写作中可能“幽香”并不难找,容易出现疏漏的是“处处”,因此写一人一物时尤其应注意转换,“处处”似指地点无处不在,其实还可包括时间绵延久远。
构思一:描绘草木之幽香。草木、花卉之香遍及自然的各个角落,着眼于某一种风物,细细品味其味其香,能折射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这样的构思是写实类的,关键别丢了“处处”两字,即便写一物也应由点及面。
构思二:细嗅人物之幽香。可以写服饰、被子、头发甚至体香等散发的幽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写出人物的勤勉、善良、关爱、体贴、细心等等美好的品德或情愫,描情状物中,拉远时间和空间,使之凸显“处处”。
构思三:虚实结合之幽香。此文最好的构思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由虚到实,明写眼前之香,暗点人物之美,在浓淡、阴阳、明暗的描写之间,呈现出美丽阳光而又灵动鲜活的生活图画与善良美好而又勤勉向上的人物形象,那起伏连绵、牵丝映带、悠远绵长的幽香,带给人们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