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面。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态度决定人生

窗外你看到了什么?雅,俗?闹,静?……

其实看到什么关键在于你内心的世界时什么样的。

无尽的牢骚换来的是光阴的虚度,而乐观的心态得到的是人生的精彩。是一颗小草就向大地献上一封绿色;做一朵野花就向大地送去一份芬芳;当一根蜡烛就给世界带来一丝光亮。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

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总有一天成功的大门会为你敞开。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如意,当你无力改变你生活的环境时那你要做的是改变自己,乐观面对一切!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但仍不放弃信心,她用乐观战胜了无边的黑暗。乔布斯在“苹果”最黑暗的时候乐观面对一切,他并不抱怨,他也不放弃,最终他让“苹果”变成一种宗教。张海迪虽然身体残疾但她的内心仍然很强大,同样翻译了很多着作,也用乐观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传奇,他们都在用乐观去寻找机遇,他们不抱怨总是迎着困境追逐自己的梦想!

然而悲观却能将一个人毁灭。过于沉重的内心,对事物无尽的抱怨,这一切无疑会给内心造成巨大伤害,带来沉重负担。当你的内心过于压抑,当你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当正能量被黑暗和背光所掩埋,当一个人没有了向上的激情,那么他所剩的光阴也只有在碌碌无为中度过。在茫茫人海中成为一个过客,名字也终将随生命的消逝随风化为云烟。

所以态度决定你的一生。无论你所处的环境好与坏,无论你的内心重或轻,你都应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即使你遭受痛苦,还是面对挑战,抑或是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担子,乐观都应是你坚定的选择。无论你是平凡还是伟大,乐观的态度总能让你闪耀光彩。用乐观代替抱怨,用奋斗铸就辉煌!

毁灭一个人的,不是恶劣的环境,而是一颗懦弱的内心。铸就一个人的,不是平庸的生活,而是一颗天不怕地不怕的强大的内心。停止无尽的牢骚,拒绝光阴的虚度,选择乐观的态度,铸就辉煌的人生!

淡定与从容才是最曼妙的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视野而言,这句话差不多是对的。从一个人的所见可以大致判断他的心灵世界。

窗子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而这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淡定与从容是看到人生种种遭遇之后的平静,它不是刻意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出家,他的出家并非厌世,更非欺世,实在是由于参透了人生,飘然出世,古今有多少人沉浸在名利之中不能自拔,而李叔同的出家正是内心真正平静之后所表现出的从容与淡定。出家之后的他更是在从容与淡定中秉持一种慈悲情怀。为了不把伏动的小虫压死,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他那种敬畏生命,悲天悯人的从容,着实让人敬佩不已!被誉为“非洲之父”的史怀哲曾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这样的悲悯已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参悟人生后的淡定和从容。

史铁生在真正打开人生这扇窗望向地坛时,才真正发现生命里最需要的是淡定与从容。因此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此时的史铁生才真正找到了自己,他平静了很多,也强大了许多。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随欲望浮沉的人太多太多,我们的内心填满了浮躁与忙碌,经常将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失去了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因此而苦于一世。

杨绛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淡定与从容不仅是我们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也是我们记住回家之路的心灵坐标。周国平说,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拥有坚实自我的前提就是拥有一颗淡定与从容的心灵世界。

我们可以说,人生拥有淡定与从容的图画,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当然也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人定能获得生活的充实与幸福。

题目分析:纵观山东省自2009年以来的作文题目,不难发现,山东卷常常以含义丰富的某句话或某件事物来命题。09年要求考生理解“春来草自青”的含义,10年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光和影”,而12年以孙中山的警句出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今年题目总体来讲,偏向简单化,为考生提高供多个可入手着笔的关键词,作答时只要沉住气,耐心审题,作文一定能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2014年山东卷语文作文类型依然是新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内容围绕着“窗子”展开,以“窗子”为设题点,把窗子比喻成画框,通过窗子看到的风景喻为图画。句号标志着这是材料的第一层意思,后面列举了不同的人通过窗子看到的不同的“图画”,这实际上是立意的提示,也就是说,作文立意可以写高雅、宁静,也可以写粗俗、喧闹,可以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是需要否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最后的省略号,它的意思是说,还可以有很多,只要是符合材料中通过窗子看到的“图画”即可。

因此,作文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写作空间,看到的除了高雅、宁静,还可以是善良、爱心、文明、道德、诚信、责任等等,看到的除了粗俗、喧闹,还可以是麻木、冷漠、肤浅、道德的缺失、欺骗、雾霾等等。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图画”,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心世界。佛家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强调以我观物那么物就会着上我的色彩。所以不论看到的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关键在于我们拥有一个怎样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一个立意点,而且是较好的立意。比如当我们怀有一颗悲悯之心通过窗子看世界时,看到的更多的应是慈悲与怜悯。可以说今年山东卷作文基本上没有审题难度,命题人有意识降低审题难度,给学生尽可能大的写作空间,让考生真正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作文不会因为审题而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写作空间,这是高考作文的大趋势。

今年山东卷作文依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关注现实,把自然、社会、现实与自我较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窗子看到的可以是自然的今非昔比的变化,环境的恶化,比如频繁的雾霾天气;可以是推开窗子看到的大街上一幕幕社会与现实的图景;也可以看到的是自我的内心世界。材料较好地涉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四个方面。

在这种几乎人人都能有话说的情形下,作文如何脱颖而出呢?我想多读多写是硬道理,多读多写会让语文形成积淀与能力。那些平时多读书、爱思考、勤动笔、有思想、好文笔,基础扎实、功底深厚的学生将会成为作文写作中的佼佼者。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的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②“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了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为“话语暴民”。

③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网上任何一个“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小题1: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小题2: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可以通过全力遍罚,让法律把“暴民”完全变成“良民”。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承认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但他认为这只能通过技术来消除。埃吕尔说:“我们在尽力揭露技术发展招致麻烦的一面……我深信,所有这些麻烦都会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而被消除,而且,确实也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消除。”技术对消除、减弱技术的负面效果,当然有重要作用,例如要在煤中脱硫,就应当研究和应用脱硫技术,仍然是人的决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

另一位学者弗洛姆说,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是“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是“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所谓的效率原则。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既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技术的社会逻辑高于技术的自然逻辑,当这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服从技术的社会逻辑。技术本身的善恶、技术应用后果的善恶,只能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

6.下列不属于作者对弗洛姆“第一原则”评价的一项是

A、第一原则事实上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伦理判断。

B、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而这一逻辑是片面的。

C、如果应用这一原则,那么,势必会放弃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D、第一原则强调了凡技术能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

7.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主宰技术的命运,人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遵循技术的自然逻辑。

B、人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技术必须为这个最高目标服务。

C、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人和技术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

D、技术应当为人谋利,所以应大力发展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8.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要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应强化人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技术应用的后果。

B.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消除,而且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才会被消除。

C.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就应当去做。

D.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在于人怎样应用,所以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