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攘攘),皆为利往。”俗语也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甚至形象地将立足于私利而跟别人建立交往的关系称为“以市道交”(即以市场交易的原则为原则)。然而,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也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那么,是“后利而先义”,抑或“先利而后义”?我们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明晰;联系实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熙熙攘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路上人来人往,可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名和利吗?显然不是!“人来”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呢?“人往”之后又留下了什么呢?

多久了,没有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又多久了,没有听到叶子的呢喃。生活在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世界里,我们的追求不免变得低级与狭隘。然而,陶潜“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把酒徐吟,悠然地欣赏着南山的静美。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错过了名利,却在田园之中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身影……熙熙攘攘,何等喧嚣!我们要追求生命的真与美。

任时代的喧嚣也好,任名利的诱惑也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睿智的心。熙熙攘攘,我志不移;熙熙攘攘,我心永恒。稻田里依然是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伟大而平凡的“农民”,他在试验,他在思索,他在田埂间实现着自己儿时美好的夙愿——让天下的人都能吃饱!他就是袁隆平,那个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杂交稻之父”。他足以让我们感动,不仅仅为他所取得的无人企及的成就,不仅仅为他一次次的荣誉和嘉奖;更为他在这熙熙攘攘中所表现出的睿智和从容的心态。

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目睹官场污浊腐败,上任伊始,亲书《禁止馈送檄》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贪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不仅告示世人,也在于律己。“贪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说得多好啊!不逐名利,不为世尘所扰,在这个人来人往的世界上洁身自好,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何等高尚的灵魂。这是春秋时子罕以不贪为宝的廉洁,是陶渊明的守拙归园田,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淡泊,是李白“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熙熙攘攘,名来利往。我心不乱,我志不移,这是我追求的心境与气概。

熙熙攘攘,利来名往。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纷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睿智而淡泊功利的心,追求生命的真与美。

题目分析:“熙熙攘攘”意指人多热闹、繁忙,也指人们赶潮流、追名逐利。记叙文一般从实写的角度切入,议论文一般从虚写的角度切入,写自己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引发的感悟、思考。“熙熙攘攘”,本是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个画面,可当我们用心去观察、体验时,你会发现这幅画中有许多处的色彩斑斓,有许多处的生动形象。“熙熙攘攘”中,驻足观看,生活的美才会向你涌来!“熙熙攘攘”中驻足而思,生活才会更美!愿生有所息。可以从要做到熙熙攘攘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角度切入。

1.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间,我们是匆匆的过客,“雁过留声”,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像鸟儿从天空飞过,留下痕迹。2.“熙熙攘攘”中,摩擦在所难免,宽容会带来和谐。3.“熙熙攘攘”中,相遇是缘,相识是缘,相知更是缘,请好好珍惜友情!4.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呼唤真情。5.在“熙熙攘攘”中,我了解了人世间真善美的含义。6.“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有品质高尚的人,总会有大公无私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B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