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五蕴说,婆罗门教,耆那教,大乘佛教

答案

参考答案:涉及宗教。
[专题总结] 世界各大宗教——中国佛教、道教、五斗米道,等
很久很久以前
↘婆罗门教的经典和主要教义。——联系上面的[吠陀时代]
婆罗门教:是以崇拜婆罗摩(梵天)为主神的印度古代宗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前600年),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由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
该教的经典是《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梵我一致”论和“业报轮回”说是婆罗门教主要教义的高度概括。
第一,“梵我一致”论。该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认为梵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和本源,是唯一、永恒和真实的存在。一切生命和事物皆由“梵”产生。与梵相比,宇宙万物和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暂时的、可生可灭的。人的运动和个体灵魂来自“梵”,是“梵”的一部分。人们只有虔诚地信仰梵天,才能使自我复归于梵天,达到“梵我一致”。
第二,“业报轮回”说。是婆罗门教祭祀在吸取了印度土著居民万物有灵和灵魂转世的思想后系统地提出来的。所谓业报轮回,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必造业,造业必有果报,有果报就要经过轮回转世,而轮回转世的好坏取决于前世的善行和恶行。只有遵循婆罗门祭司制定的“达摩”(法),才能有好报,才能超脱轮回转世之苦,达到“梵我一致”。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
犹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它们都发祥于中东的闪族即闪米特人,原属同一个先民;都反对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一个主宰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迹,都自称是自己的圣城;同时,三教的经籍又有许多共同的联系——如基督教的《旧约全书》就是犹太教的经书《塔纳赫》,三教的神话人物也有很多相同(如亚伯拉罕,伊斯兰教称为易卜拉顺)。
但同时,三教又构成为中东问题的主要症结,如伊斯兰教始终与基督教相冲突;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人认为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地区是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而与伊斯兰国家相冲突等。
比佛教稍早的教派
耆那教:创立者是筏驮摩那,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该教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利益。该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和灵魂构成的;“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能粘附于人的灵魂上。行善者可以转生为天神,作恶者可转生为低级种姓、动物和无生物。
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让受业和肉体这些物质束缚的灵魂得到解脱,得以脱离躯体,超脱轮回。奉持“三宝”(即正信、正智、正行)和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无所得)。耆那教的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针锋相对地指出吠陀并非真知,杀生祭祀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
其缺陷在于它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轮回解脱之见,并将禁欲和苦行当做解脱的最好方法。
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四谛”说:是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四谛说是佛陀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四谛就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着种种痛苦。集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原因,佛陀认为苦因在于人有“欲爱”。灭谛是讲灭掉苦因,达到无苦境界。道谛是讲灭苦的方法,经家通过修道达到涅磐的途径。
十二因缘说:是早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一部分。这一学说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一切皆由因缘而有生有灭。所谓十二因缘是将人生分成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因果相连,即前者是后者之因,后者是前者之果。它想说明,人由于无明,才引起人生的“连锁反应”,只有灭掉无明,消除一切欲爱和烦恼,皈依佛法,才能进入涅磐。实际上十二因缘说是对四谛中苦、集二谛的进一步解释。
五蕴说:是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蕴”意为积聚、类别。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受指感觉;想指知觉;行指意志或心理活动;识指意识、认识和识别的作用。五蕴中的色蕴是物质,其他四蕴都是精神。早期佛教提出五蕴说的目的是想论证人生无常、充满痛苦。五蕴虽然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但它们变化无常,最终会给人ff-jN来苦恼。五蕴说实际上是对四谛中苦因和灭因的进一步诠释。
佛教和儒家一样,经历坎坷:
西汉末年(哀帝,公元前二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东汉明帝时期(68年):白马寺,藏经阁(传入我国);
东晋末年(398~413年):法显西行,历经15年(陆路去,海路回);
北魏太武帝时期(444年):太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时期(574年):北周武帝灭佛;
唐太宗时期(629~645年):玄奘西游,历经16年(贞观三年,李世民未批准而自己出发,贞观十九年回国,李世民劝还俗而不肯答应);
唐玄宗时期(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第五次东渡未果,气候突变致使双目失明);
唐武宗时期(845年):“会昌灭佛”;
后周世宗时期(955年):后周柴世宗灭佛。
“三武一宗”之厄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