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话题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中国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
(1)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话题二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也会随之消亡。对此,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应该全面传承下去。”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看法。
话题三 城镇化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
(3)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正确决策。
话题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4)运用矛盾分析法,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1)积极影响:①促进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③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④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消极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可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带来巨大压力。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我们要辩证分析乡村文化,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加以保护,而不能任其消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内容,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而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部传承。故该同学的观点是片面的。
(3)①政府决策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在党的领导下,正确履行职能,加强服务和管理。③严格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④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
(4)①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主动融入到城市中;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为他们提供平等地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保障和服务。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要为进城农民制定专项的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③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要重点解决进城农民所关注的就业、收入等重难点问题,同时解决好他们所关注的其他问题。④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要抓住主流,区分支流。进城农民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⑤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城农民既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又要根据自身实际,实现向市民转化。
第(1)问,要把握材料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等信息,调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知识,说明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说明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可能给城镇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调动文化多样性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知识,说明对于优秀乡村文化要加以保护和传承;调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知识,说明乡村文化中哪些内容要继承和发展,哪些内容要加以改造或剔除。第(3)问,要紧扣政府如何进行正确决策这一指向,调动政府工作的原则、职能,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与权力监督等知识进行说明。第(4)问,要把握和解读材料中农民市民化的要求的信息,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