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有种观点认为,到2l世纪初,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据是:据统计,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发展,到2l世纪初,估计全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达到40100万至1亿1千万人,其中,60%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因为,同样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其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只有发展中国家的l/2。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反驳所使用的方法

A.对“论敌”的立论动机提出质疑。

B.指出“论敌”把两个相近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C.对“论敌”的论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D.提出一个反例来否定“论敌”的一般性结论。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题干所反驳的观点的结论是:到2l世纪初,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据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上升。题干对此所做的反驳实际上指出:上述观点把“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这两个相近的概念错误地当做同一概念使用;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虽低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以及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其实际死于艾滋病的人数仍可能多于发展中国家。因此,B项恰当地概括了题干中的反驳所使用的方法。其余各项均不恰当。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 * * 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 * * 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则之县:通“悬”,悬挂

B.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C.蕃常之疾:嫉妒

D.亡如存事:侍奉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谏争不合

B.若陈蕃

作《师说》贻之二虫又何知

C.蕃与窦武谋之

D.唯蕃能致人之力而敝之                    或师,或否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造假被打死,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蕃鲜明的个性特点。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C.陈蕃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正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D.陈蕃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5分)

译文:____                 _                                        _

(2)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3分)

译文:___                                                          ___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