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情形中,在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是( )

A.人民检察院对某局局长的挪用公款行为起诉后,向该局提出司法建议

B.纪检、监察部门对某检察官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

C.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院、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D.人民法院对某法官的受贿行为进行审判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订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给社会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宫府藏书,更是首当其冲,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

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订图书的楼阁。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小题2: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意大利)塔维亚尼:“1988年3月,在庄严的政 府官厅里举行有纪念意义的《新版哥伦布资料汇集》首发 仪式时,我们明确地指出:这个热那亚人的伟大业绩是一 个发现,但它不能也不应该就这样被认为是独占的。这不是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而是整个旧世界——包括中国、 印度和日本当时都不知道新世界的存在,然而,上千年以来,在新世界里有许多居民,其中一些已达到相当高的文 化、文明和能力水平。”

材料二 : (墨西哥)马丁内斯:“对1492年10月12日是应该庆祝还是应该纪念?许多人对此有争议。……西班牙语言文化学者和保守派人士似乎想不惜一切代价地庆 祝‘发现传教’500周年,而左派思想家则主张进行单 纯的纪念,这样的纪念可使对‘蹂躏一冲突’或‘不和’的 分析占一席之地,甚至可使争论继续下去,以便指责欧洲 列强实行种族灭绝,并且以某种方式讨回旧债”。

材料三 : (哥伦比亚)波萨达:“500年前征服者来到美洲, 我们现在称之为‘两个世界文明的汇合’的这种人种和社会现象也便开始存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两个世界文明的汇合’,不过是三种血统、三个人种和三 种文化的聚合和交融,其结果就是发生了一个至今仍未结束的极其复杂,又充满痛苦的混合过程。这混合就是 美洲土著、欧洲人和非洲人这三种血统和文化的大混合。当然,黑人这个因素不是所有拉美国家都有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欧洲、拉美学者在哥伦布航行美洲的评价上有几种观点?

(2)对“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欧洲、拉美学者各是什么态度?

(3)你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