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经济后面故事更精彩。

材料一                  图1 我国GDP增长情况

图2  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材料二    2013年3月新一届中央政府就任以后,出台了众多改革举措。

 改革举措(部分)
1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同时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
2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注册登记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
3截至10月12日,国务院已取消和调整314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决定,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
材料三   经济的升级,也是生态环境的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诞生记

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
1995年到

2011年

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474人次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论证项目

2011年1月

至9月

全国人大成立环境保护法修改小组,多次听取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

见,并分别赴湖南等地进行调研和召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进行研讨

2012年8月至

2013年10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两次在中国人大网站

上公开征求意见,共有10404人次提出14082条意见

(1)说明图1、图2和材料二之间内在的经济联系。(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述改革措施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是如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12分)

答案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财政是履行国家职能(政府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6分)

(2)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减轻了试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4分)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4分)③行政审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4分)

(3)①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全国人大适时启动修法,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提高了立法的科学性。(4分)②全国人大自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人大代表在修法中的主体作用,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提高了立法的民主性。(4分)③全国人大自觉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修订法律,坚持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4分)

或:①全国人大自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坚持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4分)②全国人大代表自觉履行职责,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提出和审议反映客观实际与人民诉求的议案,提高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4分)③全国人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修订法律,坚持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4分)

题目分析:(1)该题是图表题,学生要根据表头、项目、数据等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对每一图中数据走势进行分析,指出图表及材料之间的关系。该题需要论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该题需要对材料内容准确、全面概括,明确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营改增、取消最低资本注册限额、行政审批改革,学生要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指出其意义。

(3)本题原理指向性明确,范围固定,学生必须对这部分内容熟练掌握和理解才能灵活运用。该题的主体限定在全国人大上,全国人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表现可借鉴党的执政方式相关内容,注意与材料内容加以联系。

填空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30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D.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