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在配制52克10%的NaCl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②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天平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NaCl晶体(小于1克用游码);④溶液在烧杯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时不甚洒落几滴;⑤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由于读数小于实际体积,因此导致所量水的实际体积偏大,会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

②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润湿后的烧杯内残留有水,使配制溶液时水的量偏大,会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

③天平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NaCl晶体(小于1克用游码),药品与砝码放反了位置,而使所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会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

④溶液在烧杯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时不甚洒落几滴,溶液具有均一性,洒落的溶液不会影响溶液的质量分数;

⑤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用水润湿后的试剂瓶内残留水相当于所配制溶液中水的量偏大,会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

故选B.

辨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44年10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1月,清政府又在法国的胁迫下,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从此,西方传教士随着鸦片和商品涌入中国,他们批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活动。

材料二 1858年6月,中俄、中英、中法中美《天津条约》相继签订,其中规定:“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材料三 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就发出了要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鸦片战争后,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争先恐后窜入中国边疆和内地。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为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血腥统治效劳,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材料四 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19世纪末山东大小教堂1300余处……这些教堂和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的压迫和掠夺。……这种情况,不但激起广大人民的无比愤怒和仇恨,甚至连清政府一些高级地方官吏也表示不满。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列出相关条约中有关宗教文化侵略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二中西方国家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风暴”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材料三、四说明“风暴”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