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15分)分析下面两个基础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上图所示标号①仪器名称是                   

溶解粗盐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如果过滤后的滤液仍较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填标号)。

A. 过滤器内滤纸的高度低于漏斗边缘

B. 倾倒液体时,液面超过滤纸的高度

C. 实验中滤纸被划破

(4)在蒸发操作中,待蒸发皿中出现           (填“较多”或“较少”)量固体时,应停止加热。

【实验二】配制5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如下:

(1)计算:氯化钠质量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1.0 g/mL)

(2)称量:如图所示(右盘无砝码)称得的氯化钠质量为        g 。    

量取:选择量程为     (填“10 ”、“50 ”或“100 ”)mL的量筒准确量取      mL水。

                        

(3)溶解:把氯化钠和水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至氯化钠全部溶解,配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装瓶、贴标签:请填写图12所示标签。

[反思]

(5)上述实验过程中,用量筒量取水时,若按图方式进行读数,将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6)若将上述50 g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标号)。           

A.量筒  B.漏斗  C.玻璃棒  D.托盘天平

答案

【实验一】(1)①蒸发皿    (1分)     (2)加速氯化钠溶解(1分)

(3)引流 (合理即可)(1分) BC (2分) (4)较多 (1分)

【实验二】(2) 4.0    50   46.0   (各1分) (3)8%  (2分)

(4)                            

5)偏小 (1分) (6) BD(2分)

题目分析:【实验一】玻璃棒在溶解过程中搅拌是为了加速溶解,在过滤过程中是为了引流。如果过滤后的滤液仍较浑浊,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本身不干净。故选BC。在蒸发操作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实验二】量筒应选择接近待测液体体积的容量的量筒,故选50ml的量筒。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4g/50g=8%。标签上应注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名称。量筒读数时视线必须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会使读数偏低,实际量的的液体体积偏大,故使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增加溶剂水可以使原溶液变稀,所需仪器为量筒和玻璃棒。故不用的仪器为B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史互证”,从本质上乃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内涵上讲,“文史互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诗文中不易索解或易被误解的字、词、出典等,从历史的层面予以透辟的考订辨误解说,尤其要注意诗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有关的“今典”成分;二是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的古典与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对古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时代社会达到真正了解。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能见到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记述相当有限。不仅如此,受正统的史学观影响,历代官修正史记事本身亦有其局限性,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复杂交织,以致禁网严密;易代之际,黑幕重重,统治集团之作为,更是不可告人。史家秉笔直书,每每得祸。因此对当时政治中的许多隐秘,故用曲笔;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也常有回护之处。这种加工过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固然有助于后人对历史脉络梗概的了解,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妨碍对历史某些真相的探索。

中国古代诗作以抒情言志为主,与史相比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作用。尽管如此,古诗中仍含有一些与史相通之处,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儒家传统诗教之说认为诗有“兴”“观”“群”“怨”之功用。所谓“观”,或曰“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说),或曰“考见得失”(朱熹说),即要求诗人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使读者藉以了解各地风俗民情、时运盛衰。所谓“兴”“怨”,或曰“感发表意”(朱熹说),或曰“怨刺上政”(孔安国说),总之是在诗中写出对统治者的怨刺,反映诗人内心的哀愁喜怒,是诗人情感心理的最直接表述。这些功用具体反映在诗作里,遂使诗与史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联。在三百篇的影响下,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诗文创作中,将自己所历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风习连同自己的襟怀抱负情感生活一齐写入,实际上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包括时代心灵史的第一手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事业藉文士对身名不朽的追求,确立了不依赖其它任何事物而存在的自身独立价值,诗文创作不再被视为雕虫小技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加之五言甫兴,文笔初分,诗文表现的领域愈加拓宽,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乃至个人的情感心态。一方面它所折射的时代内容,远远超出传统政治史、军事史或帝王家史,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让我们触及了历史最隐密的角落——人的心灵,而这却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因素。当代西方史学心态史学一派认为,个人心态中,包含了整个时代的集体心态成份。“分析一种心态就是分析一种集体性,一种心态不仅是指众多个人在想同样的东西这一现象,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这种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打有‘其他人也在想同样的东西’这样一种印记。”(保罗•韦纳)作为这一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文士在诗文中表露出来的那些苦闷、哀伤、忧愤的复杂情感,对我

们深刻理解整个社会和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精神人格特质有重要的价值。

(节选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于“文史互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本质上说,“文史互证”是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

B.“文史互证”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又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之精华。

C.从内涵上讲,“文史互证”一方面是用史学知识对诗文进行考证,一方面是以诗文为依据全面把握历史真相。

D.由于历代官修正史记事本身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思想文化历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古诗中仍含有一些与史相通之处,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   )

A.传统诗歌的功用要求诗人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怒哀愁,这就使诗与史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联。

B.后世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诗文创作中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政治、文化、习俗等社会状况及自己抱负情感方面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治史者感知古代社会的真实原貌。

C.诗文创作曾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事业藉文士对身名不朽的追求确立了自身独立价值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诗文所折射的时代内容,远远超出很多史书的记载;而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人类历史。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重重黑幕,使得史家不敢秉笔直书,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常有回护之处,因而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就失去了其史学价值。

B.诗有“兴”“观”“群”“怨”之功用,这种功用从《诗经》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被后人继承并发展,所以在所有诗文中都能找到“风俗盛衰”“怨刺上政”的影子。

C.当代西方史学心态史学某派认为,个人心态中包含了整个时代的集体心态成份,人的心灵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因素。

D.“分析一种心态就是分析一种集体性”,研究一些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整个社会和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精神人格特质,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