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大意对即可)

改错题

(5分)

班超投笔从戎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召请一位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又召来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班超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公元73年,大 * * 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窦固很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鄯善原来是归附汉朝的,只是迫于匈奴威势,只好听从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于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他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班超愤然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到了半夜,班超率领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的使者,放火烧了匈奴营帐。鄯善王这才决心与匈奴断绝往来,一心归附汉朝。

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班超在西域时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海岸,未能继续前进。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读了上面的故事,请你归纳班超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大王:

单项选择题 A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