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自然灾害与防治】

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5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一场里氏8.8级强震撼动了智利中南部以及若干周边国家,震源深度33千米。地震在智利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800人。

(1)分析海地和智利大地震的共同成因。(4分)

(2)海地地震比智利地震震级小,但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大很多,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两地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4分)

(2)海地地震的震源深度浅;震中接近人口稠密地区;海地经济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海地长期内乱不断、经济不振,政府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国救援。(任答3点即可,计6分)

题目分析:

(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交界地带易发生火山、地震。海地和智利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地震的烈度受震级、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等因素的影响。海地震级虽小,但由于震源较浅,震中人口密集,经济落后,自救能力差,所以导致损失大。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在地球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人类未来的新能源是什么
自从1954年世界上首座试验性质的核电站在前苏联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已达400多个。它主要是用中子轰击铀235或钚239,使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是,用于核电站发电的裂变材料也是有限的,有专家估计,依照现行的核电站需要,地球上裂变材料用不到100年,因而许多专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能源将主要是聚变核能。
从太阳发出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光和热以及氢弹的世大威力上,我们可以看到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据测算,一升水中所含有的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这就是说,地球现存的氘等聚变材料可供人类使用亿万年。所谓核聚变反应,就是在两个氢原子核充分接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同时放出大量能量。但是要使两个氢元素的原子核充分接近,就必须把它们加热到上亿度的高温才能克服相互间的静电斥力。而要使足够多的原子核有发生核聚变的机会,还必须把一定量的上亿度的反应材料约束足够长的时间。这正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 ]所在。从科学家们认识到核聚变将成为人类社会有希望的能源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了。在发达国家中,受控核聚变研究已面临着科学上的突破,预计下世纪中叶示范性的商用核聚变反应堆将会问世。

下列不是“受控核聚变”反应条件的一项是( )。

A.一定量的核聚变反应材料

B.将反应材料加热至上亿度高温

C.氢原子充分接近放出的大量能量

D.对极高温反应材料的足够长时间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