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6分)探究题:某学习小组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培养皿

实验方案

大豆的数量每个培养皿各放2粒
环境条件培养皿底部放浸湿的纱布;20℃培养皿底部放浸湿的纱布;-4℃培养皿底部放干的纱布;20℃培养皿底部放的纱布;水淹没种子20℃
置于黑暗的环境中
 

(1)(1分)指出本实验设计中的一处不足:                          

(2)(1分)完善实验设计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培养皿的大豆种子萌发,其他培养皿的大豆种子不萌发。

(3)(2分)培养皿乙和丙       (选填“是”或“不是”)一组对照实验,用培养皿甲与丁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4)(1分)该学习小组想进一步探究光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还必须再设置一个培养皿,其环境条件应为:                               

(5)(1分)如果严格按照以上的方案进行实验,五组的大豆种子最终都没萌发,请你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写出一种)

答案

(1)(1分)各培养皿使用种子数量过少     (2)(1分)甲

(3)(2分)不是  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吗?                                        

(4)(1分)放在有光的地方,其余条件与甲相同(培养皿底部放浸湿的纱布;20℃;放在有光的地方)    

(5)(1分)种子处在休眠期(种子的胚已经死亡/种子的内部不具备萌发的条件等)

(1)实验采用的种子数量不能太少,否则实验结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误差大;

(2)甲中种子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所以种子能够萌发;

(3)乙和丙的实验变量不唯一,所以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甲与丁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通过对照可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4)探究光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实验变量是光,所以设置有光和无光,其余条件都相同;

(5)种子萌发除了要满足外界条件外,还有满足自身条件,为种子是完整的,胚具活性,处于非休眠期。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初,萧荐封德彝于上皇,上皇以为中书令。及上即位,为左仆射,德彝为右仆射。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而亲德彝,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括疵,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薨。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隔阂

B.叔达皆坐不敬,免官因……而定罪

C.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差错、差失

D.何故不复论执执著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皆疏而亲德彝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它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天下之务,当尽至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封德彝,最终使萧得罪了皇上而被免官。

B.上皇为了达到强大宗室、威震天下的目的,大事册封他的宗室,无论他们有功还是无功、年长还是年少。

C.封德彝认为当时没有值得推举的奇才,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向太宗推荐人才,结果受到了太宗的批评而惭愧不已。

D.御史大夫杜淹之所以不和封德彝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封德彝深得大体,令自己心悦诚服。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