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35岁,患1型糖尿病,半昏迷状态急诊入院。体检:昏迷,呼吸深且呈叹息样,每分钟30次,带有酮臭味;肺上界有啰音。实验室检查:血浆葡萄糖30.4mmol/L、钾5.8mmol/L,钠122mmol/L、尿素24.0mmol/L、肌酐230μmol/L,尿糖(++++)、尿酮体(++),Hb147g/L、WBC15.7×109/L。

该患者的血浆晶体渗透压为()

A.260mmol/L

B.280mmol/L

C.300mmol/L

D.310mmol/L

E.320mmol/L

F.330mmol/L

G.340mmol/L

答案

参考答案:D

综合题

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目标,并且首度把中部范围划分为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六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注:“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湖广”是指湖南、湖北等地。)

———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中部地区在民主革命中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下 * * 图为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三: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制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民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三幅图分别是指什么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部地区的这三件大事在民主革命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3)材料三表明,中部曾走在改革的前列。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重大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使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从经济角度说明这一经济增长极的主要优势。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