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加热乙醇、浓H2SO4、溴化钠和少量水的混合物来制备溴乙烷,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并探究溴乙烷的性质。

(一)溴乙烷的制备及产物的检验:设计了如上图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竖直冷凝管冷凝水流向    口进   口出,竖直冷凝管冷凝的作用            

(2)制备操作中,加入的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3)该实验装置中         装置可防止倒吸,中学化学实验中                 用此方法防止倒吸。

(4)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还可能有:乙醚(CH3CH2-O-CH2CH3)、乙烯、溴化氢等:检验副产物中是否含有溴化氢:熄灭酒精灯,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5)欲除去溴乙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   。(填字母)

a.NaI         b.NaOH           c.NaHSO3          d.KCl

(二)溴乙烷性质的探究:

用如图实验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略) 验证溴乙烷的性质:

Ⅰ:在试管中加入10 mL6mol/L NaOH溶液和2 mL 溴乙烷,振荡。

II:将试管如图固定后,水浴加热。

(6)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时,表明溴乙烷与NaOH溶液已完全反应。

(7)为证明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如图装置。A试管中的水的作用是          ,若无A试管,B试管中的试剂应为     

答案

(一)(1)下  上(2分)冷凝回流(1分)

(2)abc(3分)

(3)C (1分)  乙酸乙酯制备(1分)

(4)苯(或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1分)

硝酸银或石蕊试液(答出一种即可)(1分)

(5)c (2分)

(二)(6)液体不分层(1分)

(7)吸收乙醇 (1分),溴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1分)

题目分析:(一)(1)竖直冷凝管冷凝水应当自冷凝管下管口流入,从上管口流出;这样冷却效果好,也方便将冷凝管里的水充满,蒸汽的流向是自下而上的,在蒸汽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冷却,冷凝成水珠后便会回流,所以竖直冷凝管冷凝的作用是冷凝回流。

(2)反应中加入少量的水,防止反应进行时发生大量的泡沫,减少副产物乙醚的生成和避免HBr的挥发,故abc正确。

(3)C装置导管在液面上方,没有插入水中,可防止倒吸,实验室制乙酸乙酯的装置与此类似。

(4)检验溴化氢,可用硝酸银溶液或石蕊溶液检验,但先要除去混有的有机物,所以,将混合物通过有机溶剂,再通入硝酸银溶液或石蕊溶液,故答案为:苯(或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硝酸银或石蕊试液(答出一种即可);

(5)a.除去溴乙烷中的少量杂质Br2,加NaI会引入碘单质杂质,错误;

b.加氢氧化钠会引起溴乙烷水解,错误;

c.加亚硫酸氢钠只与溴反应不与溴乙烷反应,正确;

d.加氯化钾都不反应,错误;

故选c。

(二)(6)因为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相溶,会出现分层,故液体不分层时,说明溴乙烷反应较完全,故答案为:液体不分层;

(7)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混有乙醇蒸汽,所以将混合气体先通过水可除去乙醇;若无A试管,B试管中装高锰酸钾溶液,混合气体中的乙醇也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故高锰酸钾要改为溴水,乙醇不与溴水反应,故答案为:吸收乙醇;溴水.。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植物不光彩的“小动作”

赵英杰

  植物在地面上的活动容易被人知晓,但其地下活动就不容易被发现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它们的地下活动中,还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小动作”。如果把这些“小动作”曝光,它们虽然死不了,但肯定会羞愧难当的。

  ①______________

  别以为植物把根深入地下,老实巴交地吸吮地下的养分和水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它们并没有傻乎乎地待在那里埋头于本职工作,而是在干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从事一些“社交活动”。地下有许多细菌都想占它们的便宜,但并不会给它们带来什么好处,对于这种没有什么用的朋友,植物就会大门紧闭,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对于自己的发展有益的细菌朋友,它们不但会四门大开,热情拥抱,还会主动前去巴结呢。

  如豆科植物就会主动巴结对自己生长有益的根瘤菌。科学家发现,根瘤菌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部的像瘤子一样的菌块,与豆科植物共生。它能够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此给植物提供肥料,同时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自身的营养。但周围的细菌千千万,豆科植物又如何巴结他们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根瘤菌含有一种名为“Nod因子”的信号分子,让豆科植物非常着迷,它们的根部只要遇到这种分子,马上会主动上前巴结,与其结为“盟友”。

  科学家现在想的是,尽快让谷类作物也能借鉴爱这种“巴结术”。

  ②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人对亲戚笑脸相迎,对亲戚以外的人就满脸狐疑,而且在行动上处处防备,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不太地道?在人类群体中,这样的人不受欢迎,但如果换了植物,这种“非亲不认”的还不在少数呢。当然,发现植物有这个怪癖,还是最近的事情。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植物与其他不同种的植物遭遇时,相互间的竞争往往更激烈。就是说当植物发现周围的“邻居”与它们没有共同遗传体系时,便会投入更多精力,发展壮大自己——加快促进根部生长,与“外家的”暗中争夺地下资源。这个现象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新而不奇的,但其中潜藏的问题倒是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心:这些植物是靠什么来辨认亲戚的呢?它们的方式和动物们的认亲方式一样吗?

  我们知道,认亲能力对动物来说相当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它们分享宝贵资源或避免近亲交配。而动物的认亲方法也已经被科学家破译,那就是他们吧对方的气味作为“身份证”来查验对方,有的动物还把对方的特有声音当做标志,来判断亲疏。但植物究竟是采用什么办法法来辨别亲疏呢?有科学家认为,每个植物家族特有的蛋白质或化学信号,可能被分散在周围土壤中,并被其他植物的根系发现。也就是说,植物可能有一套感知同种类植物蛋白质或化学信号的体系,如果它的根与其他植物的根系紧密地靠在一起,它就会分辨出对方是否与自己是同一种类。当然,植物的这种认亲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1.文章从两方面介绍了植物不光彩的“小动作”,请你分别为文中①②横线处拟写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豆科植物巴结根瘤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句话“当然,植物的这种认亲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确认”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